詩篇 89
89:1 (以斯拉人以探的訓誨詩。)我要歌唱耶和華的慈愛,直到永遠;我要用口將你的信實傳與萬代。
89:2 因我曾說:你的慈悲必建立到永遠;你的信實必堅立在天上。
89:3 我與我所揀選的人立了約,向我的僕人大衛起了誓:
89:4 我要建立你的後裔,直到永遠;要建立你的寶座,直到萬代。(細拉)
89:5 耶和華啊,諸天要稱讚你的奇事;在聖者的會中,要稱讚你的信實。
89:6 在天空誰能比耶和華呢? 神的眾子中,誰能像耶和華呢?
89:7 他在聖者的會中,是大有威嚴的 神,比一切在他四圍的更可畏懼。
89:8 耶和華─萬軍之 神啊,哪一個大能者像你耶和華?你的信實是在你的四圍。
89:9 你管轄海的狂傲;波浪翻騰,你就使它平靜了。
89:10 你打碎了拉哈伯,似乎是已殺的人;你用有能的膀臂打散了你的仇敵。
89:11 天屬你,地也屬你;世界和其中所充滿的都為你所建立。
89:12 南北為你所創造;他泊和黑門都因你的名歡呼。
89:13 你有大能的膀臂;你的手有力,你的右手也高舉。
89:14 公義和公平是你寶座的根基;慈愛和誠實行在你前面。
89:15 知道向你歡呼的,那民是有福的!耶和華啊,他們在你臉上的光裡行走。
89:16 他們因你的名終日歡樂,因你的公義得以高舉。
89:17 你是他們力量的榮耀;因為你喜悅我們,我們的角必被高舉。
89:18 我們的盾牌屬耶和華;我們的王屬以色列的聖者。
89:19 當時,你在異象中曉諭你的聖民,說:我已把救助之力加在那有能者的身上;我高舉那從民中所揀選的。
89:20 我尋得我的僕人大衛,用我的聖膏膏他。
89:21 我的手必使他堅立;我的膀臂也必堅固他。
89:22 仇敵必不勒索他;凶惡之子也不苦害他。
89:23 我要在他面前打碎他的敵人,擊殺那恨他的人。
89:24 只是我的信實和我的慈愛要與他同在;因我的名,他的角必被高舉。
89:25 我要使他的左手伸到海上,右手伸到河上。
89:26 他要稱呼我說:你是我的父,是我的 神,是拯救我的磐石。
89:27 我也要立他為長子,為世上最高的君王。
89:28 我要為他存留我的慈愛,直到永遠;我與他立的約必要堅定。
89:29 我也要使他的後裔存到永遠,使他的寶座如天之久。
89:30 倘若他的子孫離棄我的律法,不照我的典章行,
89:31 背棄我的律例,不遵守我的誡命,
89:32 我就要用杖責罰他們的過犯,用鞭責罰他們的罪孽。
89:33 只是我必不將我的慈愛全然收回,也必不叫我的信實廢棄。
89:34 我必不背棄我的約,也不改變我口中所出的。
89:35 我一次指著自己的聖潔起誓:我決不向大衛說謊!
89:36 他的後裔要存到永遠;他的寶座在我面前如日之恆一般,
89:37 又如月亮永遠堅立,如天上確實的見證。(細拉)
89:38 但你惱怒你的受膏者,就丟掉棄絕他。
89:39 你厭惡了與僕人所立的約,將他的冠冕踐踏於地。
89:40 你拆毀了他一切的籬笆,使他的保障變為荒場。
89:41 凡過路的人都搶奪他;他成為鄰邦的羞辱。
89:42 你高舉了他敵人的右手;你叫他一切的仇敵歡喜。
89:43 你叫他的刀劍捲刃,叫他在爭戰之中站立不住。
89:44 你使他的光輝止息,將他的寶座推倒於地。
89:45 你減少他青年的日子,又使他蒙羞。(細拉)
89:46 耶和華啊,這要到幾時呢?你要將自己隱藏到永遠嗎?你的忿怒如火焚燒要到幾時呢?
89:47 求你想念我的時候是何等的短少;你創造世人,要使他們歸何等的虛空呢?
89:48 誰能常活免死、救他的靈魂脫離陰間的權柄呢?(細拉)
89:49 主啊,你從前憑你的信實向大衛立誓要施行的慈愛在哪裡呢?
89:50 主啊,求你記念僕人們所受的羞辱,記念我怎樣將一切強盛民的羞辱存在我懷裡。
89:51 耶和華啊,你的仇敵用這羞辱羞辱了你的僕人,羞辱了你受膏者的腳蹤。
89:52 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阿們!
撰寫這篇詩篇的先知,無論他是誰,在接近施恩寶座,為受苦的教會向神懇求時,為了鼓勵自己和其餘的信徒懷抱美好的希望,他陳述了神與大衛所立的約。然後,他概括地提到了在整個世界治理中顯現的神聖力量。接著,他回憶起神在救贖中為他所揀選的子民所賜下的永恆父愛見證。從那裡,他再次回到與大衛所立的約,其中神應許為了他們的君王,永遠對那子民施恩。最後,他附上了一段抱怨,說神彷彿忘記了他的約,將他的教會棄置於仇敵的擺佈之下,在奇異的災難和悲傷的荒涼中,卻不施予任何幫助和安慰。
以斯拉人以探的訓誨詩。
這位以探是誰,這篇詩篇歸於他名下,有些不確定。如果我們認為他是所羅門因其卓越智慧而被比擬的四位傑出人物之一(列王紀上 4:31),那麼這首詩的論點或主題將與他的時代不符;除非我們假設他活過了所羅門,並哀悼那位君王去世後發生的悲慘而令人哀傷的分裂,而這分裂證明了未來毀滅的開始和前奏。的確,人民在分裂成兩個王國之後,仍然像以前一樣安全地存在;但是,由於那次破裂瓦解了神所建立的統一,還有什麼希望的基礎可以繼續存在呢?此外,整個身體的繁榮和福祉取決於他們有一個頭,而十個支派卻邪惡地背叛了對他的忠誠。看到那個王國,本來可以蓬勃發展,甚至直到世界末日,卻在一個人的生命結束時被毀容並悲慘地撕裂,這是多麼可怕的景象啊!誰不會認為神聖的預言是欺騙和虛假的,其真實性似乎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被推翻了呢?因此,如果上面提到的以探被認為是這篇詩篇的作者,那麼其中包含的抱怨必須應用於那個時期,在那裡,大衛的寶座不僅被削弱,而且大部分人民也背離了神,而那些兄弟則通過相互的內部紛爭來互相毀滅。這在我看來,在這種不確定的情況下,確實是最有可能的猜測。有些人認為作者在預言之靈的影響下說話,預言了將要降臨在人民身上的災難:但是這個觀點很容易被上下文本身駁斥,因為受啟示的詩人明確地哀悼了因耶羅波安的陰謀而發生在王國中的第一次不幸變化。
詩篇 89:1-4
1. 我要歌唱耶和華的慈愛,直到永遠;我要用我的口將你的信實傳於萬代。 2. 因我曾說,你的慈愛必建立直到永遠;你必在天上堅立你的信實。 3. 我與我所揀選的立了約;我向我的僕人大衛起了誓, 4. 我必堅立你的後裔直到永遠,並要建立你的寶座直到萬代。細拉。
1 我要歌唱耶和華的慈愛,直到永遠。正如我剛才所說,必須記住,詩人以讚美上帝和回想上帝的約開始,以鼓勵信徒在面對誘惑的可怕攻擊時堅固他們的信心。如果我們在禱告時,一開始就出現一些絕望的念頭,我們必須有力而堅決地突破它,以免我們的心灰心喪志。因此,先知的目的是在開始時就用穩定而實質的支撐來堅固敬虔之人的心,使他們依靠上帝的應許,這應許在表面上幾乎已經落空,並擊退所有嚴重動搖他們信心的誘惑攻擊,他們就可以滿懷信心地盼望王國的重建,並堅持不懈地為此祝福禱告。從以探所見的衰敗景象 ,他聽從肉體理性的指示,他可能認為自己和所有其他信上帝的人都受了欺騙;但他表達了他要歌頌上帝慈愛的決心,儘管當時這慈愛隱藏在他的視線之外。由於他親身經歷了上帝的嚴厲,要他領會並承認上帝的慈愛並非易事,他使用了複數形式「上帝的慈愛」,以便藉著反思上帝恩典的豐盛和多樣性來克服這種誘惑。
2 因我曾說,你的慈愛必建立直到永遠。他說明了為什麼他在逆境中仍堅持歌頌上帝的原因;那就是,他並不絕望於上帝對他子民的慈愛顯現,儘管他們目前正遭受嚴厲的管教。除非一個人完全確信上帝,即使他對他的子民發怒,也從不放棄對他們的父愛,否則他絕不會自由地開口讚美上帝。我曾說這句話,暗示了這位受默示的作者所提出的真理深深地紮根在他的心中。 彷彿他說,無論迄今發生了什麼,它從未抹去我心中對未來經歷上帝恩惠的確切希望,我將永遠堅定不移地懷抱同樣的感受。必須指出,他並非沒有經歷痛苦而艱難的掙扎,才藉著信心擁抱了上帝的良善,這良善當時已完全消失在視線之外;——我們說這尤其需要注意,以便當上帝在任何時候收回他所有愛的標誌時,我們仍然可以學會在我們心中建立這裡所說的永恆的慈愛之建築,——這是一個比喻,意思是上帝的慈愛將會擴展,或將持續直到達到其終點或完成。在這一節的第二句中必須補充一些內容。簡而言之,其意義是,上帝的應許與天體的既定運行一樣穩定,天體是永恆的,不受任何改變。我所說的天,不僅指可見的天空,也指整個世界框架之上的天;因為上帝的真理,在他國度的天上榮耀中,是超越世界所有元素的。
3 我與我所揀選的立了約。 為了更有效地堅固自己和所有敬虔之人對上帝應許的信心,"""他介紹上帝親自說話並以祂的權威認可了前一節所說的話。由於信心應當依賴神的應許,這種說話方式,即上帝被描繪成親自出面並以自己的聲音吸引我們歸向祂,比先知自己簡單陳述事實更具說服力。當上帝以這種方式預先引導我們時,我們不能被指責為魯莽地親近祂;反之,如果沒有祂的話語,我們就沒有理由假設祂會恩待我們,或者僅憑我們自己的想像,去希望祂沒有應許的事情。此外,當上帝宣告祂已與祂的僕人大衛立約,並以祂莊嚴的誓言加以確認時,這應許的真實性就變得更加不可動搖。由於古代習慣將盟約刻在銅板上,這裡使用了一個借鑒於這種做法的隱喻。上帝給予大衛兩個尊貴的稱號,稱他為祂的選民和祂的僕人。那些將前一個稱號歸於亞伯拉罕的人,沒有充分注意詩篇的風格,其中一件事重複兩次是很常見的。大衛被稱為上帝的選民,因為上帝憑著祂自己的美意,而非其他原因,不僅將他置於掃羅的後裔和許多傑出人物之上,甚至置於他自己的兄弟之上。因此,如果尋求這個盟約的原因或起源,我們就必須回溯到神的揀選。
緊隨其後的「僕人」之名,不應理解為大衛憑藉其服務在上帝手中贏得了什麼。他被稱為上帝的僕人,是就其王室尊嚴而言,他並非魯莽地自立為王,而是由上帝授予統治權,並順服祂合法的呼召而承擔的。然而,當我們考慮這盟約的簡要內容時,我們得出結論,先知將其應用於他自己和全體人民的用途並非不當;因為上帝並非單獨與大衛立約,而是著眼於教會的整體,這教會將世代存在。「我必堅立你的王位直到永遠」這句話,部分應理解為指所羅門和大衛的其他繼承者;但先知深知,嚴格意義上的永恆或永久,只能在基督身上得到驗證。在任命一個人為王時,上帝當然不是只顧及一個家族,而忘記並忽視了祂之前在亞伯拉罕身上與之立約的百姓;而是將主權授予大衛和他的子孫,使他們為所有其他人的共同利益而統治,直到基督降臨,王位才能真正建立。
詩篇 89:5-8
5. 耶和華啊,諸天要稱讚你的奇事,你的信實也要在聖者的會中稱讚。6. 因為在天空誰能比耶和華呢?在諸神中誰能像耶和華呢?7. 他在聖者的會中是大有威嚴的神,比一切在他四圍的更可畏懼。8. 耶和華萬軍之神啊,誰能像你大有能力呢?你的信實是在你的四圍。
5. 諸天要稱讚你的奇事。先知在談論神的約之後,正如信心應從道開始,現在轉而普遍稱讚他的作為。然而,必須注意的是,當他論及神奇妙的能力時,他沒有別的目的,只是為了更高地頌揚和彰顯聖約的聖潔。他感嘆說,這位神有權利受人服事和敬畏,應當被相信,並且他的能力可以得到最毫不猶豫的信任。因此,我會將第一句中的「奇事」限制在神在保守和維護他的教會中所顯現的能力。誠然,諸天是神奇妙能力最卓越的見證者和傳揚者;但從經文的範圍來看,將會更清楚地看到,這裡所發出的讚美都特別指向我所說的目的。一些解經家巧妙地將「諸天」解釋為天使,他們在教會的救恩中共享喜樂和祝賀。這種解釋得到了本節最後一句的證實,其中斷言神的信實將在聖者的會中被稱頌。毫無疑問,這裡繼續討論的是同一個主題,並且「信實」一詞旨在標誌神藉以向他的僕人顯明他對應許的信實的非凡拯救。
6. 因為在天空誰能比耶和華呢?先知現在進一步闡明他所說的關於神的奇事,並強調地感嘆道:「在天空誰能比神呢?」他之所以提到天空,是因為,毫不奇怪,在地上找不到任何能與神的榮耀相媲美的事物。儘管人超越其他生物,但我們看到他的處境是多麼卑微和悲慘,或者說,是多麼充滿羞恥和責備。由此可見,在天下沒有任何卓越能與神的卓越競爭。但是當我們升到天上時,立刻被敬畏所吸引,我們想像出許多神,這些神會取代真神。本節的最後一句,其中說在諸神中沒有一個像獨一真神,是對第一句的解釋。有些人認為「天空」或「諸天」是指太陽、月亮和星星,這種觀點被上下文本身所駁斥。那麼,總之,即使在天上,神也獨享完全的優越性,在那裡沒有任何同伴或與他平等。這裡將「諸神之子」這個稱謂賦予天使,因為他們既不是源於大地,也不是穿著會朽壞的身體,而是天上的靈,被神聖的榮耀所裝飾。這並不是說他們是神聖本質或實體的一部分,正如一些狂熱者所夢想的那樣;而是因為神在他們身上彰顯他的能力,所以這個稱號歸於他們,以區分他們的本性與我們的本性。簡而言之,儘管天使身上所閃耀的威嚴比其他受造物更大,我們在默想時會被敬畏所吸引,但他們卻不能接近神,以至於他們的卓越會遮蔽和損害神的榮耀,或者與神分享宇宙的主權。這一點值得我們仔細注意;因為,雖然上帝在他的話語中到處宣稱天使只是他的僕人,並且隨時準備執行他的命令,然而世人卻不滿足於只有一位上帝,為自己製造了無數的神祇。
以下經文也有同樣的意思,其中肯定了上帝在聖徒的聚會中是極其可畏的。這些話語譴責了那種幾乎所有人都容易犯的魔鬼般的迷信,即過度且無理地抬高天使。但是,如果天使自己在神聖的威嚴面前都顫抖和害怕,為什麼他們不應該被視為臣僕,並保持在自己的位份上,讓上帝獨自擁有完全的統治權呢?此外,當他們被描繪成圍繞著上帝時,其意義是他們像護衛一樣圍繞著他的寶座,隨時準備執行他的命令。在隨後的經文中,同樣的事情再次重複:「有誰像你一樣是強大的上帝呢?」這樣做是為了至少讓對神聖威嚴的敬畏教導我們警惕,不要剝奪屬於他的榮耀。然而,為了不讓我們因過度的恐懼而無法親近他,這段描述中也夾雜了一些甜蜜,當它宣稱他的真理在他周圍四面八方都可以看到時;我們應當理解,上帝在他的應許中始終堅定不移,無論發生什麼變化,他仍然始終如一地真實,無論是前後左右。
詩篇 89:9-14
9. 你管轄海的狂傲。波浪翻騰,你使它平靜。 10. 你打碎了埃及,如同被刺傷的人; 你用大能的膀臂 [字面意思:你力量的膀臂] 趕散了你的仇敵。 11. 天屬你,地也屬你;世界和其中所充滿的,都是你所建立的。 12. 南北是你所創造的; 他泊和黑門 都因你的名歡呼。 13. 你有大能的膀臂;你的手有力,你的右手也高舉。 14. 公義和公平是你寶座的根基;慈愛和誠實行在你面前。
9. 你管轄海的狂傲。我已經說過,先知迄今為止一般性地談論上帝的能力,是指以色列人從埃及得救的神蹟,他現在明確地頌揚這一點。根據一些人的解釋,上帝被說成平息了海的狂暴波浪,因為他不讓它爆發並以洪水淹沒整個世界。但我會將第 9 節和第 10 節連起來讀,並將先知理解為談論紅海,上帝分開紅海,為選民開闢了一條道路。詩篇作者緊接著補充說,埃及全地都被打碎了,如同被刺傷的人。這些話語頌揚了上帝在教會得救中所顯現的恩典。毫無疑問,他旨在將上帝的父愛呈現在自己和他人面前,以鼓勵自己和他人更自由、更熱切地向他尋求幫助。在肯定上帝用他大能的膀臂擊碎了他的仇敵時,他從教會過去的經驗中得出結論,每當他以無限的智慧認為有必要時,他的行事方式將始終如一。
11 天屬你,地也屬你。他再次重複,第三次,那位曾是選民拯救者的上帝對整個世界擁有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從上帝創造萬物的事實中,他得出結論,是祂實際主宰和控制天上和地上發生的一切。如果認為天一旦被上帝創造,現在就隨機運轉,而地上的事物則隨人的意志或隨機陷入混亂,那將是荒謬的,因為考慮到維護和管理他所創造的一切是上帝的職責;除非,像異教徒一樣,我們想像他只是享受觀看他手中所有作品,在這個美麗的天地劇場中,而不再為它們操心。在談到南方和北方,以及他泊山和黑門山時,先知將他的語言適應了普通人的粗淺理解:好像他說,世界結構中沒有任何部分不敬畏和尊崇它的創造者。我也將下一節與此聯繫起來,該節肯定上帝的膀臂充滿力量,他的手充滿力量,他的右手高舉。有些人將該節的最後兩個子句解釋為祈禱的形式,加強你的手,舉起你的右手;但這似乎與先知的思想相去甚遠,他只是為了鼓勵所有敬虔的人,頌揚上帝不可思議的能力。
14. 公義和公平是你寶座的根基。這些讚美比單純地呈現神聖力量更能有效地堅定真信徒的希望。每當提到上帝時,我們都應該主要關注他本性中那些特別適合建立我們信仰的屬性。我們不應沉溺於徒勞的精微思辨而迷失自我,愚昧之人雖可藉此自娛,卻無法正確理解上帝的本質。因此,先知藉著君王的徽章和排場,宣告公義和判斷是上帝寶座的支柱,上帝藉此顯赫地統治著萬物,而慈愛和真理則如同祂的侍從;彷彿他是在說:「上帝所披戴的裝飾,不是紫袍、王冠或權杖,而是祂是世上公義無私的審判者,慈愛的父親,以及祂子民忠實的保護者。」世間君王因自身缺乏權威和尊嚴,必須從他處借用以裝飾自己;但上帝自身擁有全備的豐足,無需任何其他幫助,祂在公義、慈愛和真理中向我們展現了祂自身形象的輝煌。
詩篇 89:15-18
15. 知道向你歡呼的百姓是有福的!耶和華啊,他們要在你臉上的光裡行走。16. 他們要奉你的名終日歡樂;他們要因你的公義而誇耀。17. 因為你是他們力量的榮耀;因你的恩惠,我們的角必被高舉。18. 因為我們的盾牌屬於耶和華;我們的君王屬於以色列的聖者。
15. 知道向你歡呼的百姓是有福的。這裡繼續了關於教會的同一系列反思,不僅因為不信者對上帝的作為視而不見,而且因為先知沒有其他目的,只是為了激勵敬虔的人懷抱美好的希望,使他們可以自信地依靠上帝,不因任何逆境而氣餒,勇敢地呼求他。經文宣告,那些被賜予在上帝裡面歡樂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儘管所有人都普遍受到他的慷慨供養和滋養,但並非所有人都以一種能讓他們從確信他對他們有利的信念中,為自己的幸福狀況而慶幸的方式,體驗到他父性的良善。因此,這是他賜予他選民的一種特殊特權,讓他們品嚐他的良善,從而鼓勵他們歡樂和喜悅。事實上,沒有比不信者更悲慘的境況了,當他們以其野蠻的麻木不仁踐踏他們貪婪吞噬的神聖恩惠時;因為上帝越是豐盛地溺愛他們,他們的忘恩負義就越是惡劣。因此,真正的幸福在於我們領悟神聖的良善,這良善充滿我們的心,使我們歡樂,並激勵我們讚美和感恩。
先知隨後從結果證明,那些帶著喜悅和歡欣承認上帝是他們父親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不僅享受他的恩惠,而且,信賴他的恩惠,在心靈的平安和寧靜中度過他們的一生。這就是行走在上帝臉上的光中的含義:它是基於確信他特別關心我們的福祉,並有效地看守和保護我們的信念,而安息在他的護理之中。奉他的名歡樂和因他的公義而誇耀的表達方式也是同樣的目的。其中包含的觀念是,信徒在上帝裡面找到豐富的,甚至超乎豐富的,歡樂和誇耀的理由。每日這個詞似乎表示堅定不移的毅力;因此,間接地譴責了那些愚蠢的傲慢者,他們只因虛榮而自大,憑藉自己的力量,高舉他們的角。由於他們站在不穩固的基礎上,他們最終必然會跌倒。由此可見,沒有真正的宏偉或任何能站立的力量,除非是單單依靠上帝的恩典;正如我們看到保羅(羅馬書 8:31)如何高貴地誇耀:「上帝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並挑戰所有現在和將來的災難。
17. 因為你是他們力量的榮耀。當經文宣告上帝從不讓他的忠僕缺乏力量時,同樣的情感得到了證實。將「他們力量的榮耀」這個稱謂歸於他,意味著他們總是受到他現有的幫助所支持,以至於有充分的理由在他裡面誇耀;或者,這與此相同,即他的能力在幫助和支持他們方面總是顯得榮耀。然而,同時也提醒他們,有責任將他們安全保存的一切讚美歸於上帝。如果這對今生是真實的,那麼它對靈魂的屬靈生命就更是真實的了。此外,為了更高度地彰顯上帝慷慨的這一事例,我們同時被教導,這完全取決於他的美意,沒有其他原因。 由此可知,他們完全受制於並歸功於祂,祂僅憑其自由的恩惠,便持續向他們施以援手。
18. 因為耶和華是我們的盾牌。由於人民的主要保護在於他們的君王,這裡明確指出,藉由君王維護信徒福祉是神的恩賜。但值得注意的是,先知的心思並未如此專注於這暫時且轉瞬即逝的王國,以至於同時忽略了考慮其終極目的,正如我們稍後將看到的。他知道,唯有因著基督,神才將祂的恩惠傾注於教會的元首,並從那裡傾注於整個身體。首先,當他將君王比喻為盾牌時——這是一個聖經中常用到的比喻性表達——他承認,當人民藉由君王的手和作為得到保護時,這仍然是藉由神的旨意完成的,因此要追溯到比人類行為更高的源頭。同樣的事情在第二句中再次重複,其中肯定了君王是神所賜予的,用來治理人民;因此,來自君王的保護是神的祝福。此外,我們必須記住,關於這個王國所說的一切,它只是更大實體的影子,恰當地適用於基督的位格,父已將祂賜給我們,作為我們福祉的守護者,使我們能藉由祂的能力得到維護和保護。
詩篇 89:19-23
19. 那時,你在異象中對你的聖民說:「我已將幫助加在一個有能者的身上;我已將一個從民中揀選出來的人高舉。」 20. 我已尋得我的僕人大衛;我已用我的聖膏油膏他。 21. 因此,我的手必堅立他;我的膀臂也必堅固他。 22. 仇敵必不勒索他,奸惡之子也必不苦害他。 23. 我必在他面前打碎他的敵人;我也必擊殺那些恨他的人。
19. 那時,你在異象中對你的聖民說。詩人現在更詳細地闡述了他為何說,為維護公共利益而設立在選民之上的君王是從天上賜予他們的;也就是說,他不是憑藉人的投票選出的,也不是憑藉自己的手篡奪最高權力,也不是通過腐敗手段鑽營而得,而是由上帝選為維護公共利益的工具,並在上帝的庇佑和引導下履行職責。先知的目的,正如我們稍後將更清楚地看到的,是將這位神所任命的君王與所有其他君王區分開來。儘管保羅在羅馬書 13:1 中所教導的是真實的:「沒有權柄不是出於上帝的;」然而,大衛與所有通過世俗手段獲得主權的地上君王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上帝可以說是用自己的手直接將權杖交給了他的僕人大衛,並憑藉自己的權柄將他安置在王位上。詞語「 אז 」(az),其本義是「那時」,也可用作「很久以前」或「古時」。因此,其含義是,儘管有些人是生來為王,憑藉繼承權繼承父親的王位,有些人是通過選舉被提升到王位,而另一些人則通過暴力和武力為自己獲得王位,但上帝是這個王國的創始者,他憑藉自己的聲音揀選大衛登基。此外,儘管他向撒母耳啟示了他的旨意,但由於這裡使用了複數形式,暗示同樣的神諭也曾傳達給其他人,我們當然可以得出結論,它也曾傳達給其他先知,以便他們能夠一致地作證,大衛是憑藉神的任命被立為王的。事實上,由於當時還有其他傑出和著名的先知,如此重要的事情對他們隱瞞的可能性不大。但撒母耳在這件事中是唯一被提及的,因為他是神諭的發布者和膏立君王的執行者。由於上帝在那些日子裡通過夢境或異象對他的先知說話,這裡提到了後一種啟示方式。
接下來是神諭的實質或內容,即上帝已為他所揀選的強者或有能者提供了幫助,使他成為王國的最高元首和統治者。大衛被稱為強者,並非因為他天生就擁有卓越的力量(因為眾所周知,他身材矮小,在兄弟中受人輕視,甚至撒母耳也曾忽視他),而是因為上帝在揀選他之後,賦予了他新的力量和其他適合君王的傑出品質;正如在一個類似的例子中,當基督揀選他的使徒時,他不僅賦予他們頭銜,同時也賜予了他們執行職務所必需的恩賜。而現今,他仍將他聖靈的同樣恩典賜予他的僕人。因此,這裡提到的大衛的力量,是他被揀選的結果;因為上帝在立他為王時,同時也賦予了他足以保護人民的力量。這一點從第二句話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其中這種不可戰勝的力量被追溯到其源頭:我已將一個從民中揀選出來的人高舉。所有的詞語都帶有強調意味。""""""當上帝宣告他高舉大衛時,這暗示了大衛在上帝向他伸出援手之前,生活在卑微和默默無聞的境地。接下來的「從百姓中」這句話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這意味著他當時默默無聞,屬於社會最底層,沒有表現出任何卓越的才能,在他父親的鄉村小屋裡擔任牧羊人這個卑微的職務,是他父親眾多孩子中最不受重視的一個。539 藉著「揀選」這個詞,上帝讓我們回顧他自己的自由意志,彷彿他禁止我們尋找大衛被高舉的任何其他原因,除了他自己的美意。
20 我尋見我的僕人大衛。先知證實了同樣的論點,即大衛身上沒有任何王室的特質,他的一切都歸功於上帝以恩典預先揀選他的主權。這就是「尋見」這個詞的含義,彷彿上帝說,當我揀選他來提升他時,這完全是出於我自由的良善。因此,「僕人」這個稱謂並不表示任何功績,而是指向上帝的呼召。這就像上帝說,他以他的權柄確認並批准了大衛的主權;如果他批准了,那麼它的合法性就毋庸置疑了。這節經文的第二句提供了上帝自由揀選的額外證實:我用我的聖膏膏了他。這次膏抹並非大衛自己的策略所致,而是他出乎意料地獲得的,這正是他被提升到王位的原因。因此,上帝憑著他自己,並按照他純粹的美意,預先揀選了大衛,好讓他藉著撒母耳的手膏他為王,他理所當然地宣告他尋見了他。隨後又補充說,他將是這個由他建立的王國的守護者和保護者;因為他通常不會在開始工作後就放棄,相反,他會透過持續的改進過程將其完成。
22 仇敵必不勒索他。540 在這裡明確宣告,儘管大衛可能會有敵人,但上帝的能力將隨時準備維護和保衛他,使他不致被不義的暴力壓迫。因此,斷言大衛不會向他的敵人進貢,就像戰敗者被迫接受征服者所規定的和平條件一樣,無論這些條件對他自己有多麼不利。當他的敵人被稱為不義之子時,這就默示了這個政府將免於暴政和勒索,任何試圖推翻它的人都將捲入不法和邪惡的行為。總之,大衛和他的繼承人將受到神聖的保護,如此安全和堅固,以至於他們的敵人不可能隨心所欲地對待他們。至於上帝允許這個王國遭受巨大苦難,以至於大衛的繼承人被迫向外邦和異教君王支付巨額貢金的事實,這與這個應許並不矛盾;因為,儘管王國的力量被削弱了,但只要根基仍然存在,直到基督降臨,王國最終在他的手中穩固建立,這就足夠了。由於君王和百姓都邪惡地拒絕了上帝這份獨特的祝福,王國常常因他們自己的過失而動搖,後來受損,最終毀滅。然而,上帝為了證實他關於這個王國永恆的預言,始終沒有停止藉著與他們的不感恩作鬥爭來培養和保存一些希望。此外,當提到大衛的仇敵和壓迫者時,這暗示了這個王位不會享有免於煩惱和困擾的特權,因為總會有人起來與它為敵。除非上帝與他們為敵。
詩篇 89:24-29
24. 我的信實和我的慈愛必與他同在;奉我的名,他的角必被高舉。25. 我也要使他的手伸到海上,他的右手伸到江河。 26. 他要向我呼求說:祢是我的父,我的神,是我救恩的磐石。27. 我也要立他為我的長子, 高於地上的君王。28. 我必為他永遠存留我的慈愛,我的約必堅定不移。29. 我也要使他的後裔存到永遠,他的寶座如天之久。
24 我的信實和我的慈愛必與他同在。神表明祂將繼續不斷地施行祂起初向大衛所顯明的恩典。這些話語彷彿是說,為了證明祂對自己的話語忠實,祂將永遠是恩慈和慷慨的。因此,我們看到神不僅在開始時就賜予大衛祂良善的見證,而且祂也一直以同樣慈愛的方式對待他。這與基督的整個教會相關,因此神的良善在我們整個救恩過程中顯明,而不僅僅是在我們最初進入救恩時,正如那些狡猾的索邦派詭辯家所愚蠢地說的。 大衛的角在這裡,如同在其他地方一樣,表示他的榮耀、尊嚴和權力。因此,其意義是,藉著神的恩典,這個國度將永遠繁榮昌盛。
25. 我也要使他的手伸到海上。這裡提到王國的廣闊範圍。由於百姓的邪惡,他們彷彿堵塞了道路,阻礙了神的祝福,他們的產業比應許所暗示的更為有限。但現在神宣告,在大衛的統治期間,它將再次擴大,使百姓擁有從海到幼發拉底河的整個國家。由此我們得知,神藉摩西所應許的,只在大衛身上實現,也就是說,從他的時代開始。江河可以理解為,要麼是幼發拉底河本身,它被分成許多水道,要麼是敘利亞海岸的其他鄰近河流。
26. 他要向我呼求說:祢是我的父。在這節經文中宣告,這位君王的主要卓越之處在於,他將被視為神的兒子。這確實是一個榮譽的稱號,適用於所有神所立為君王的人,正如我們在之前的詩篇中所看到的:
「我曾說:你們是神,都是至高者的兒子。」(詩篇 82:6)
但在我們面前的這段經文中,對神所揀選的聖潔君王表達了一些特別之處,其意圖是說,他將以不同的意義成為神的兒子。我們將在隨後的經文中立即看到,他如何被置於比地上君王更高的地位,儘管他們可能在更大的國家範圍內掌權。因此,被稱為神的兒子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君王的特權。如果不是這樣,使徒在引用這段經文作為基督優於天使的教義的證明時,不僅推理不周,而且荒謬:
「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希伯來書 1:5)
天使、君王,以及所有藉著收養之靈而重生的人,都被稱為神的兒子;但大衛,當神應許收他為兒子時,他以獨特的特權,被提升到所有被賦予此稱號的人之上。這在下一節經文中更為明顯,其中他被稱為神的長子,因為他高於地上所有的君王;這是一種超越人類和天使所有尊嚴的榮譽。如果有人反對說,大衛作為一個凡人,不可能與天使平等,那麼顯而易見的答案是,如果單獨考慮他自己,他確實不能被提升到與天使相同的地位,但就他暫時代表基督的身份而言,他完全可以。
28. 我必為他永遠存留我的慈愛。我們看到神如何頻繁地重複,他設立大衛的國度,其明確的目的是要永遠堅立它。他首先將他的慈愛置於首位,然後加上他的約,指出了這個約的原因,簡言之,它暗示了這是無償的,他的恩典不僅是它所依據的基礎,也是它得以保持不變的原因。總之,神將永遠對大衛施慈愛,以便他的約永不落空。由此可見,它的不可侵犯性取決於神單純的美意。在下一節經文中,神表達了他真理的效力,宣告大衛的後裔將永遠坐在王位上。由於天下沒有什麼是長久的,所以「天日」這個詞被用來表示永恆的持續。由此可見,這個預言在任何人身上都無法完全實現,直到我們來到基督那裡,唯獨在他身上,才能嚴格而恰當地找到這種永恆的持續。
詩篇 89:30-37
30. 倘若他的子孫離棄我的律法,不照我的典章行;31. 倘若他們干犯我的律例,不遵守我的誡命;32. 我就用杖責罰他們的過犯,546 用鞭責罰他們的罪孽。33. 但我的慈愛必不離開他,我的信實也必不廢棄,[字面意思:我也不會在我的真理上說謊。] 34. 我必不背棄我的約,也不改變我口中所出的話。35. 我曾一次指著我的聖潔起誓,我必不向大衛說謊。 36. 他的後裔必存到永遠,他的寶座在我面前如日之恆。37. 必堅立如月亮,又如天上可靠的見證。 細拉。
30. 倘若他的子孫離棄我的律法。先知進一步宣告,即使大衛的後裔犯罪,上帝仍應許向他們施憐憫,並且不會完全按照他們的罪過懲罰他們。此外,為了使這應許更具效力,他總是讓上帝說話,彷彿他向上帝提出一個與他盟約的確切詞語和明確條款相符的請求。 這是非常必要的補充;因為我們太容易滑入邪惡,太容易不斷跌倒,除非上帝以他無限的憐憫赦免我們,否則他的盟約中沒有任何一條會堅定不移。因此,上帝看到大衛的後裔不可能不因自己的過失而頻繁地背棄盟約,便在他的赦免恩典中為這些情況提供了補救措施。
此外,由於受神聖的管教對人有益,他並沒有應許讓他們免受懲罰,因為那樣會鼓勵他們犯罪;但他應許,在他的管教中,他會施以父親般的節制,不會完全按照他們的罪孽執行報復。還應當注意的是,他所應許的赦免,不僅是針對輕微的過犯,也包括嚴重和加重的罪行。他使用這些表達方式並非沒有原因:離棄他的律法,干犯他的律例,不照他的典章行,不遵守他的誡命。他使用「過犯」或「背信」和「罪孽」這些詞語也並非沒有原因。因此,我們看到,上帝的忍耐和寬容,藉此他使大衛的後裔與他和好,甚至延伸到最嚴重和最惡劣的罪行。
這段經文教導我們,當上帝收納人進入他的家庭時,他們並不會立刻完全擺脫肉體及其敗壞,正如一些狂熱者所持的觀點,他們夢想一旦我們被嫁接到基督的身體上,我們裡面所有的敗壞都必須被摧毀。但願我們都能突然改變我們的本性,從而展現他們所要求的天使般的完美!但既然很明顯,只要我們帶著這肉體的帳幕,我們就遠未達到這樣的境界,那麼讓我們告別那個魔鬼般的虛構,讓我們都投奔赦免的聖所,那聖所隨時為我們敞開。毫無疑問,上帝正在談論他教會的家庭;然而,在他應許赦免他們的過犯中,已經足夠清楚地宣告,他們將會犯罪並背叛他。
將這裡所說的限制於古代以色列人,這種解釋不僅荒謬,而且完全是不敬虔的。首先,我認為這是一個既定的觀點,我們已經有機會多次考慮過,這個王國的建立是作為一個預表或影子,上帝藉此向他的教會呈現中保:這可以證明,不只從基督和使徒的見證中,它也可以從事物本身清楚無疑地推斷出來。如果我們撇開基督,我們將在哪裡找到這裡提到的王位永恆的持續呢?大衛之後,按繼承順序的第二位,被剝奪了大部分的王國,以至於在十二個支派中,他幾乎只保留了一個半支派。之後,這個大大縮小的王國遭受了多少損失,又被多少災難所毀損,直到最後國王和全體人民被拖入被擄之地,蒙受極大的羞辱和恥辱?我請你們想想,當國王在兒子們在他眼前被處死之後,自己也被當作罪犯對待時,王位的尊嚴在哪裡呢?(列王紀下 25:7) 猶太人後來確實被允許住在自己的國家;但那是在沒有王國榮譽和稱號的情況下。因此,以西結書 (以西結書 21:27) 三次宣告,王冠將被置於塵土中,「直到那有權利的人來到」。那麼顯而易見的結論是,應用於這個王國的永恆性,只能在基督身上得到證實。事實上,古時的猶太人如何能親近上帝,或者我們今天如何能親近他,如果不是中保來到我們和祂之間,使我們在他眼中蒙恩呢?
現在我們需要將我們所談論的這個王國的特質應用到我們自己身上。正如它永恆的持續引導我們走向蒙福永生的希望,它不可戰勝的力量激勵我們的心靈平靜,並防止我們的信心動搖,儘管撒旦可能對我們發出一切努力,儘管無數形式的死亡可能圍繞著我們;同樣,這裡所應許的赦免屬於基督的屬靈國度:並且從這段經文中也可以同樣地得出,教會的救恩單單依賴於上帝的恩典和祂應許的真實性。如果有人反駁說,那些被上帝的靈重生的人永遠不會完全墮落,因為話語的不朽種子存在於他們裡面,我承認這是一個重要的真理。然而,這裡所說的並不是完全的背道——不是那種意味著與之相關的個人敬虔完全熄滅的背道。但有時信徒會拋棄上帝的軛,以至於犯罪,以至於對上帝的敬畏似乎在他們裡面熄滅了;在這種情況下,祂有必要應許赦免,即使是滔天大罪,這樣他們就不會在每次跌倒時都被絕望所淹沒。因此,大衛在外表上似乎完全失去了上帝的靈,他祈求上帝將靈恢復給他。上帝為即使是可憎和致命的過犯留下赦免希望的原因是,我們罪惡的巨大性可能不會阻止我們或阻礙我們尋求與祂和解。從這一點,我們被引導去譴責教父們過度的嚴厲,他們不願接受那些第二次或第三次跌倒的人悔改。確實必須小心,以免過度的寬容會給人犯罪的自由;但在極端嚴厲中也沒有更少的危險。必須注意的是,當上帝宣告祂將對那些違背祂律法和誡命的罪人顯示憐憫時,祂特意使用這些可憎的詞語來激發我們對罪的憎恨和厭惡,而不是引誘我們去犯罪。然而,我們仍然必須將這段經文理解為:儘管信徒可能並非在每個情況下都以配得上上帝恩典的方式行事,因此可能應當被祂拒絕,但祂仍將憐憫他們,因為罪的赦免是他盟約中所應許的一項基本條款。而且,確實,既然上帝在他的律法中要求我們履行超出我們能力範圍的事,那麼他在其中所應許的一切對我們來說都毫無益處,因為我們永遠無法實現它。因此,保羅在羅馬書 4:14 中肯定說:「如果產業是憑著律法而來,信心就歸於無有,應許也就落空了。」耶利米書中的這些話也屬於此,
「看哪,日子將到,這是耶和華說的,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這約不像我拉著他們祖宗的手,領他們出埃及地的時候,與他們所立的約。我雖作他們的丈夫,他們卻背了我的約。這是耶和華說的。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這是耶和華說的。他們各人不再教導自己的鄰舍和自己的弟兄說:你該認識耶和華。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惡。」(耶利米書 31:31-34)
此外,既然上帝收養我們作他的兒女,並非為了鼓勵我們更大膽地犯罪,這裡同時也提到了管教,藉此他表明他恨惡他兒女的罪,並提醒他們因冒犯他而應得的懲罰,邀請並勸勉他們悔改。這種父親般的管教,如同藥物一般,介於過度放縱(鼓勵犯罪)和極端嚴厲(使人陷入毀滅)之間。這裡,受默示的作者提到了撒母耳記下 7:14 中記載的預言,上帝在那裡宣告,在管教他自己的子民時,他將以人的方式行事——
「他若犯了罪,我必用人的杖責打他,用人的鞭鞭打他。」(撒母耳記下 7:14)
上帝在那裡說他以人的方式管教他的子民,要麼是因為父親在糾正孩子時的憤怒是出於愛——因為他看到若非如此,他就無法促進他們的好處;要麼它包含了上帝與人之間的對比,暗示在管教的任務中,他將以溫和與輕柔的方式行事;因為,如果他施展他的力量,他會立刻使我們歸於無有,是的,他只需動一根手指就能做到這一點。這兩段經文的宗旨無疑是,每當上帝懲罰真信徒的罪時,他都會保持一種有益的節制;因此,我們有責任將他施加給我們的一切懲罰視為許多藥物。在這一點上,天主教徒犯了嚴重的錯誤。他們不理解管教的真正目的和果效,他們想像上帝在此行事,如同在向罪人報復。由此產生了他們的補贖,而從這些補贖又產生了赦免和贖罪券,藉此他們試圖從上帝的手和報復中贖回自己。 但上帝的目的無非是糾正他兒女的惡習,以便在徹底潔淨他們之後,他可以重新恢復他們對他的恩寵和友誼;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 11:33 中所說的,其中肯定信徒「受主的管教,免得和世人一同定罪。」因此,為了不讓他們被管教的重擔壓垮,他收斂他的手,並體諒他們的軟弱。因此,應許得以實現,即使他對他的子民發怒,他也不會收回他的慈愛;因為,當他為了他們的益處和救恩而糾正他們時,他並沒有停止愛他們。然而,必須注意的是,這些話語中人稱有所改變。在說「如果他的兒女離棄我的律法」等等之後,最終又補充說,我的慈愛或憐憫必不從他身上收回。這裡本應說「他們」而不是「他」,因為前面提到的是複數的「孩子們」。但這種表達方式很可能是有意為之,旨在教導我們,我們唯有透過基督才能與上帝和好;如果我們期望得到憐憫,就必須單單從這個源頭尋求。經文末尾所說的「我必不容我的信實廢棄」比說上帝會信守諾言更具強調性。上帝的應許可能會失效,但他仍可能保持信實。例如,律法是真實而神聖的,然而,當沒有人能藉著律法獲得救恩時,律法中應許的救恩對我們又有何益處呢?因此,上帝在這段經文中引導我們更進一步;他應許他的約必堅定有效,不僅因為他會信守諾言,也因為他會保守他的子民不因自己的反覆無常而墮落。
34 我的約必不破壞。由於對上帝憐憫的真正認識只能從他的話語中獲得,他吩咐我們要專心注視他的約。這是一項多麼卓越而無價的福分,「一旦被他收納,就永不被棄絕」,我們越難相信它的真實性。我們也知道,許多念頭時不時地出現在我們腦海中,誘使我們質疑它。因此,為了讓信徒不至於過度困擾於心中爭論自己是否蒙上帝喜悅,他們被吩咐要仰望這約,並接受其中向他們提供的救恩。上帝在這裡向我們推薦他自己的信實,好讓我們認為他的應許是足夠的,並且我們不必在其他任何地方尋求我們救恩的確定性。他前面說過,如果大衛的子孫違背我的律例;現在,他暗示著這種違背,宣告他不會像他們對待他那樣報應他們,我的約必不破壞,這意味著,儘管他的子民可能不會完全按照他們蒙召的方式行事,但他不會讓他的約因他們的過失而被破壞和廢止,因為他會透過無償的赦免塗抹他們的罪,從而迅速有效地阻止這種情況發生。他仍在闡述前面命題的說明,我必不容我的信實廢棄;他不僅應許會信守諾言,正如我們所說,而且他所應許的必會完全實現,儘管人類可能會設置各種障礙;因為他會與他們的罪惡抗爭,這樣就不會因為這些罪惡而阻止他的良善之果達到他們。當猶太人因他們的忘恩負義和背叛而背離他時,這約並沒有被廢止,因為它是建立在他本性完全不變的基礎上的。直到今天,當我們的罪惡甚至高達諸天時,上帝的良善仍不減退,因為它遠超諸天。
35. 我曾一次指著我的聖潔起誓。上帝現在以誓言證實他先前所說他已應許大衛的話;由此可見,這並非小事;因為上帝絕不會為無關緊要之事而動用他的聖名。當他看到我們容易不信任時,如此憐憫地提供補救措施,這是他獨特的慈愛之舉。因此,如果我們不以真實而堅定不移的信心接受他如此強烈地確認的應許,我們就更沒有藉口了,因為他對我們的救贖深感關切,他不惜發誓,以便我們能完全相信他的話。如果我們認為他簡單的應許不足夠,他就會加上他的誓言,作為一種保證。副詞「一次」 表示誓言是不可撤銷的,因此我們沒有絲毫理由擔心任何不穩定。他聲稱他指著他的聖潔起誓,因為沒有比他更大的可以讓他起誓的。我們指著他起誓,就是立他為我們的審判者,並將他置於我們之上,正如他本性上就是我們的主宰一樣。他說「指著我的聖潔」是一種更強調的表達方式,勝過他說「指著我自己」,這不僅因為它彰顯和提升了他的榮耀,而且因為它更適合於堅定信心,它將信徒召回到他為自己選擇的地上居所,使他們不必認為有必要遠離他去尋找他;因為我毫不懷疑,他所說的「聖潔」是指聖所。然而,他指著自己起誓,而不是指著別的什麼;因為,在提到他所指定為他居所的聖殿時,他並沒有離開自己;而只是為了適應我們粗淺的理解,指著他那明顯居住在地球上的聖潔起誓。關於誓言的省略形式,我們在前面的一篇詩篇中已經看到,這在希伯來人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起誓方式。因此,他們被警告說,上帝的名字不可不經考慮就使用,以免因輕率和不敬地使用它而招致神的報應。這種突然和懸而未決的表達形式,就像是約束他們的韁繩,給他們反思的機會。上帝從人類的普遍習俗中借用一些東西,這並非不尋常。
36. 他的後裔必存到永遠。接下來是應許,王權將永遠歸於大衛的後裔。這兩件事——他的後裔和他的寶座——是結合在一起的;這些話應許了王國的永恆持續,使其永遠不會傳給那些陌生和不同種族的人。太陽和月亮被作為見證;因為儘管它們是會朽壞的受造物,但它們比地球或空氣更穩定;正如我們所見,元素受制於不斷的變化。由於整個下界都受制於不斷的動盪和變化,太陽和月亮向我們呈現了一種更穩定的狀態,這樣大衛的王國就不會按照自然的普遍秩序來衡量。然而,正如我們之前有機會指出的,這個王位在羅波安時代被動搖,後來又被摧毀和推翻,因此這個預言不能僅限於大衛。因為儘管這個王國的外在威嚴最終被終結,沒有重建的希望,但太陽白天沒有停止發光,月亮晚上也沒有停止發光。因此,直到我們來到基督,上帝似乎對他的應許不忠。但在從耶西的根所發出的枝子中,這些話得到了最充分的應驗。
詩篇 89:38-45
38. 但你厭惡並棄絕了他. 你向你的受膏者發怒. 39. 你使你僕人的約歸於無有. 你將他的冠冕踐踏於地. 40. 你拆毀了他一切的城牆. 你使他的保障變為廢墟. 41. 凡過路的都搶奪他. 他也成了他鄰舍的羞辱. 42. 你高舉了他敵人的右手. 你使他一切的仇敵歡樂. 43. 你也使他的刀劍鋒利盡失, 並未使他在爭戰中站立得住. 44. 你使他的榮耀消逝, 將他的寶座摔在地上. 45. 你縮短了他青春的日子. 你使他蒙羞. 細拉.
38. 但你厭惡並棄絕了他. 先知在此抱怨, 因著國度的衰敗, 這預言似乎未能實現. 他並非指責上帝虛假. 他這樣說, 是為了可以完全自由地將他的憂慮和悲傷傾訴於上帝的懷中, 上帝允許我們如此親密地與他相處. 我們當然應該按照神的旨意來塑造我們的願望. 但那謙卑地哀嘆自己被剝奪了神恩寵的標誌的人, 只要他不絕望, 也不叛逆地向上帝抱怨, 就不能說他越過了應有的界限. 我們稍後會看到, 先知在詩篇結尾讚美上帝時, 證明了他平靜的順服, 藉此糾正或緩和了他的抱怨. 因此, 無論是哪位拉比堅持說背誦這篇詩篇是不合法的, 他都是被一種愚蠢而不敬的暴躁所引導, 去譴責上帝在他兒女身上所容忍的事. 先知在與上帝爭辯時, 採取這種自由的態度, 除了更有效地抵抗不信任和不耐煩之外, 別無他意, 藉著在上帝面前傾訴自己. 再者, 「你厭惡並棄絕了他」這句話, 如果按照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規則來批評, 會被認為是不優雅的. 因為最強調的詞放在前面, 然後再添加一個強調較少的詞. 但由於希伯來人在這方面不遵守我們的排列方式, 所以這裡採用的順序完全符合希伯來語的慣用語法. 第三個動詞包含了上帝這種改變的原因, 教導我們君王被棄絕是因為上帝對他發怒. 有些人認為這裡記載了選民的敵人所發出的嘲諷, 他們採納這種觀點是為了避免因將這種嚴厲的抱怨視為教會所發出的而產生的困難, 這對前面提到的拉比來說是一個絆腳石, 以至於他因此譴責了整篇詩篇. 但必須指出的是, 先知是按照人們普遍的感受和理解來說話的. 同時, 他自己心裡完全相信, 一旦被上帝選中的君王, 不可能被他棄絕.
同樣地, 我們也應該理解接下來關於廢除聖約的內容 (第 39 節) — 你使你僕人的約歸於無有. 先知並非指責上帝輕率和反覆無常. 他只是抱怨他所說的那些顯著的應許似乎已經消失並歸於虛無. 每當信徒提出問題時,
「耶和華啊, 你要忘記我到幾時呢?」 「主啊, 醒來! 你為何睡著呢?」(詩篇 13:1; 44:23; 79:5,)
他們當然不應被理解為將健忘或睡眠歸咎於他. 他們只是將血肉之軀向他們提出的誘惑擺在他面前, 以便促使他迅速幫助他們擺脫他們所困擾的軟弱. 因此, 儘管先知在如此可怕的荒涼之中, 也不足為奇."""受到人類在這種情況下極易遭受的虛弱影響,因此斷言上帝所應許的遠未明顯實現。當他看到一切都與神的應許背道而馳時,他並不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以至於在如此可憐和混亂的景象面前無動於衷。但他自由地來到神面前,尋求補救,以免被悲傷吞噬,如果他沉溺於秘密的抱怨,而忽略了這種緩解方法,情況就會如此。在詩句結尾補充的「你已將他的冠冕摔在地上」似乎不適用於羅波安的時代,除非王國的分裂可能被表示為將冠冕摔在地上。緊隨其後所作的陳述必然是指更大的災難。如果承認這一點,那麼詩篇的作者必然與以探不同,以探是聖經歷史中提到的四位智者之一(列王紀下 4:31)。在如此可疑的情況下,我讓每個人都採用他認為最有可能的推測。
40. 你已拆毀他一切的城牆。先知雖然很容易找到另一個原因來歸咎於城防的拆毀和夷平,但在虔誠和聖潔情感的影響下,承認上帝是這場災難的作者;他完全相信,如果不是神的憤怒被點燃,人們不可能隨心所欲地摧毀上帝所建立的王國。隨後他用比喻的方式抱怨說,王國像一個牆壁被拆毀、土地被掠奪的田地或花園一樣,暴露在所有過路人的掠奪之下。作為一場本身已經足夠嚴重的災難的加劇,又提出了額外的侮辱,即國王成為鄰居的恥辱。毫無疑問,世俗和不敬虔的人,找到了一個如此符合他們心願的機會,嘲笑他說:「這就是上帝所選擇的國王嗎?一個比天使更卓越的國王,他的寶座要像太陽和月亮一樣長久嗎?」由於這些嘲諷反彈到上帝自己身上,先知公正地抱怨上帝的受膏者所受到的嘲諷和譏笑,他的尊嚴和王室地位是藉著天上的膏抹所確立和證實的。
42 你高舉了他壓迫者的右手。這裡他指出上帝與國王的敵人站在一邊;因為他很清楚,這些敵人若非出於上帝的旨意,是無法得勝的,上帝使一些人充滿勇氣,使另一些人膽怯。簡而言之,降臨在選民身上的災難越多,他們被上帝拋棄的證據就越多;因為,只要上帝繼續施恩,全世界,憑藉他們所有的陰謀,都無法損害那個王國的穩定。如果說國王的敵人取得了勝利,這個說法是完全正確的;但這並不是一種如此明顯地能夠彰顯神權的表達方式;因為人們可能會認為,那些與上帝作對的人,憑藉自己的力量,強行開闢道路,甚至在那些受他保護的人面前,達成了他們的目標。因此,先知自省,除非神的憤怒被激怒,否則上帝所建立的那個王國不可能淪落到如此悲慘的境地。
45. 你縮短了他年輕的日子。有些人會將這句話解釋為,上帝削弱了國王,以至於他在青春的盛年之初就衰弱或枯萎,在達到成年之前就因年老而精疲力盡。"""554 這種解釋可能並非不可能;但仍需注意的是,為了更清楚地理解先知的思想,他並非專門談論某一個人,而是將王國的狀況比作人的生命。他的抱怨歸結為:上帝讓王國在達到完全成熟之前就衰老並最終衰敗;它的命運就像一個年輕人,在力量和活力不斷增長的時候,卻在未及時日之前被暴力死亡奪去生命。這個比喻非常恰當;因為如果我們將當時王國的狀況與神的應許相比,它幾乎還沒有完全綻放,就在其最初的發展中,突然遭受了嚴重的衰敗,其新鮮和美麗被毀壞,最終消失了。此外,我們之前所說的必須牢記,當先知抱怨結果與應許不符,或者不像應許讓選民所期望的那樣時,他並非因此指責上帝說謊,而是提出這種明顯的差異,是為了另一個目的——鼓勵自己,從神的應許中考慮,以更大的信心和膽量來到施恩寶座前;當他向上帝提出這個困難時,他完全相信上帝不可能不證明自己忠於他的話。由於大多數人將悲傷飲盡並藏於心中,因為他們絕望於從禱告中獲得任何益處,所以真正的信徒,他們越是坦率和親切地向上帝訴說他的應許,他們就越勇敢地與他們的不信任作鬥爭,並鼓勵自己抱著一個有利結果的希望。
詩篇 89:46-48
46. 耶和華啊,祢要隱藏到幾時呢?要到永遠嗎?祢的憤怒如火焚燒,要到幾時呢? 47. 求祢記念我的年歲何其短少! 祢為何使世人虛空受造呢? 48. 誰能存活不死,救自己的靈魂脫離陰間的權勢呢? 細拉。
46. 耶和華啊,祢要隱藏到幾時呢?要到永遠嗎?詩人傾訴了對教會悲慘境況的抱怨後,現在轉向禱告。由此可見,他之前所表達的哀嘆之詞,雖然源於肉體的感受,卻與信心相結合。不信者在困境中,有時也會禱告,但他們所求的都出自虛偽的口。然而,先知將禱告與抱怨結合,證明他從未失去對神應許之真實性的信心。關於「到幾時,到永遠」這種表達方式,我們在詩篇 79:5 中已經討論過,那裡我們指出它表示一連串漫長而持續的災難。此外,他問神要隱藏到幾時,這暗示著一旦神樂意以慈愛的面容眷顧祂的選民,一切都會好轉。在這一節的第二句中,他再次提到神不以慈父般的恩惠眷顧他們的原因,是祂的怒氣向他們發作。由此得出的明顯結論是,我們所承受的一切苦難都源於我們的罪;這些是受冒犯之神的鞭打。
47. 求祢記念我的年歲何其短少。先知承認教會所遭受的嚴重而可悲的苦難,其根源在於她自己的罪孽,為了更有效地感動神發憐憫,他將人類生命的短暫呈現在神面前,如果我們在其中沒有嘗到神的恩惠,那麼我們似乎就是徒然受造的。為了更清楚地理解這段經文,最好從本節的最後一句話「祢為何使世人虛空受造呢?」開始思考。信徒提出這個問題,是基於一個既定的首要原則:神創造人類並將他們安置在世上,是為了向他們顯明自己是他們的父。的確,既然祂的良善甚至延伸到各類牲畜和低等動物,558 我們這些在存在層次上高於禽獸的人,片刻之間都不可能被完全剝奪祂的良善。反之,如果我們不斷地在悲傷中消磨生命,那麼我們寧願從未出生。此外,這裡也闡明了我們生命歷程的短暫;它是如此短暫,以至於除非神及時地賜予我們一些祂的恩惠,否則這樣做的機會就會失去,因為我們的生命迅速流逝。這節經文的要旨現在非常明顯。首先,它確立了一個原則:人類被創造的目的是為了在今世享受神的恩惠;由此得出結論,除非祂向他們顯明自己是他們的父,否則他們就是徒然受生的。其次,由於今生的歷程短暫,因此推論,如果神不趕快賜福給他們,當他們的生命結束時,機會就不再有了。
但這裡可能會說,首先,聖徒們過於自作主張,為神規定了工作的時間;其次,儘管祂在我們世俗的朝聖狀態中不斷地以苦難折磨我們,但我們沒有理由從中得出結論說我們是徒然受造的,因為在天堂為我們保留了更好的生命,我們已被收養,懷著對這生命的盼望;因此,雖然我們今生在世的生活對我們來說是隱藏的,這也並不奇怪。我回答說,聖徒們在禱告中催促上帝加快速度,這是蒙上帝允許的自由;這樣做並沒有不妥,只要他們同時保持謙遜,抑制情感的衝動,完全順服上帝的旨意。關於第二點,我承認這是完全正確的,儘管我們必須在持續的苦難中拖延生命,但只要我們將心靈提升到天上,我們就有充足的安慰來幫助我們承受所有的苦難。但首先,必須指出的是,考慮到我們極大的軟弱,除非一個人今生先嘗到上帝的恩惠,否則他永遠不會這樣做;其次,上帝子民的抱怨不應根據完美的規則來判斷,因為它們不是來自一種穩定和不受干擾的心境,而是總有一些因情感在他們心中運作的衝動或激烈而產生的過度。我立刻承認,一個人如果根據現狀來衡量上帝的愛,那麼他所依據的標準必然會導致錯誤的結論;
「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希伯來書 12:6)。
但是,上帝對待他自己的子民從來沒有嚴厲到不給他們提供他恩典的實際經驗證據的地步,因此,如果人們在活著的時候沒有感覺到他是他們的父親,那麼生命對他們來說就毫無益處,這一點永遠是真實的。
至於這節經文的第二句,在別處已經說過,我們的禱告並非一成不變,有時會流露出過度的悲傷。因此,當過度的悲傷或恐懼佔據信徒的思想並牢牢抓住他們時,他們會逐漸產生一種疏忽,以至於他們暫時忘記將心思專注於默想來生,這不足為奇。許多人認為,如果上帝的兒女在開始思考的第一刻就沒有立即進入天堂,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好像濃霧不會經常介入阻礙或妨礙我們仔細觀察一樣。因為信仰失去活力是一回事,而它完全熄滅又是另一回事。而且,毫無疑問,凡是經歷過上帝審判並與試探搏鬥的人,都會承認他對屬靈生命的關注不如他應有的那樣。儘管如此,這個問題:「你為何要徒然創造所有的人類兒女?」是從一個真實的原則推導出來的,但它多少帶有一些錯誤的過度。由此可見,即使在我們最完善的禱告中,我們也總是需要赦免。我們總是會說出一些過度的言語或情感,因此上帝有必要忽略或容忍我們的軟弱。
48. 人活著不死,誰能免呢?這節經文證實了前面關於人類生命短暫的說法。其大意是,除非上帝迅速顯現自己是人類的父親,否則讓他們體驗他恩典的機會將不復存在。原文單詞גבר,geber,我們翻譯為「人」,源自動詞גבר,gabar,意為「他強壯」或「他勝過」;聖經作者使用這個詞,是為了更有力地表達一個真理,即沒有人享有免於死亡統治的特權。
詩篇 89:49-52
49. 主啊!你從前用你的信實向大衛起誓,你那裡有從前的慈愛呢? 50. 主啊!求你記念你僕人的羞辱,就是我身受萬民的羞辱; 51. 耶和華啊!你的仇敵用這羞辱羞辱了你,羞辱了你受膏者的腳蹤。 52. 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阿們。
49. 主啊!你從前的慈愛在哪裡呢?先知藉著回想上帝從前的恩惠來鼓勵自己,彷彿他的推論是:上帝絕不會與自己不一致,因此他從前向列祖顯明的良善絕不會終止。這種比較確實可能使敬虔的人感到沮喪,當他們發現上帝對待他們不像對待列祖那樣溫和時,但同時他們心中又會浮現另一個想法——上帝永不改變,他的恩惠永不疲倦。至於本節的第二句,有些譯者將其與第一句連接起來,插入關係代詞,如下:——你所起誓的從前的慈愛在哪裡呢?我欣然同意這一點;因為即使省略關係代詞,意思也幾乎相同。上帝已經提供了明確無疑的證據,證明他向撒母耳所傳達的神諭是真實的; 因此,信徒們將他的應許和許多已體驗到的美好成果呈現在他面前。他們說,他們確實可以更有信心地將上帝從前賜給列祖的任何慷慨恩典應用到自己身上;因為他們有與列祖相同的理由期待上帝對他們施展神聖的良善,因為上帝是永不改變的,他已起誓要世世代代對大衛的後裔施慈愛。
50. 主啊!求你記念你僕人的羞辱。他們再次聲稱,他們受到不敬虔之人的嘲笑——這一點對感動上帝發憐憫有著不小的影響:因為當惡人嘲笑我們的忍耐時,這是一種更嚴重、更令人困擾的試探,他們想讓我們相信上帝對他的應許不真實,從而使我們陷入絕望;他越是樂意幫助我們,使我們軟弱的心不致屈服於試探。先知並非簡單地指敵人的羞辱對他來說是無法忍受的,而是指上帝必須抑制他們嘲笑敬虔之人的信心和忍耐的傲慢,以免那些信靠他的人蒙羞。他在第二句中進一步強調了同樣的情感,告訴我們,他受到許多民族或大民族的各種羞辱,因為希伯來語詞 רבים (rabbim) 既指「大」也指「多」。
此外,先知在籠統地談到上帝的僕人之後,將複數改為單數,這並非沒有原因。他這樣做是為了讓每個信徒都能更熱切地投入禱告的職責。 「在我懷中」這個表達非常有強調性。這就像他說,惡人不是遠距離地拋擲他們的侮辱之詞,而是可以說,他們將這些話吐在上帝的兒女身上,使他們不得不將這些話納入懷中,並耐心地忍受這種卑劣的待遇。我們所處的時代如此悖逆,我們需要將同樣的教義應用到自己身上;因為地上充滿了褻瀆和驕傲的藐視上帝之人,他們不斷地以我們為樂。由於撒旦是一位非常擅長教導這種修辭的大師,教會的災難總是為他們提供了施展的材料。有些人將「懷中」理解為內心的秘密情感;但這種解釋似乎過於精妙。
51. 耶和華啊!你的仇敵用這羞辱羞辱了你。詩人現在所肯定的是,"""並非惡人以其傲慢之言詞折磨聖徒,而是他們甚至辱罵上帝本身。他之所以如此陳述,是因為這在上帝眼中是更為有力的懇求,以求獲得恩寵,即懇求上帝維護他自己的事業,因為所有嘲笑我們信仰單純性的指責都反彈到他自己身上,這比懇求他這樣做,因為他在教會的人格中受傷,更為有力;正如他在以賽亞書中所宣告的:
「你辱罵誰,褻瀆誰?你揚起聲來,高舉眼目攻擊誰呢?乃是攻擊以色列的聖者。」(以賽亞書 37:23)
那邪惡的強盜拉伯沙基以為他只嘲笑他所圍困的那些可憐的猶太人,他相信他很快就會看到他們投降;但上帝卻認為這就像他自己是那個惡人直接攻擊的對象一樣。因此,先知也稱他百姓的這些敵人為上帝的敵人;也就是說,因為他們以致命的敵意迫害教會,他們就攻擊了上帝的威嚴,而教會正是在上帝的保護之下。
在第二個子句中,彌賽亞或基督的腳蹤是指基督的降臨,正如以賽亞書 52:7 所說:
「那報佳音,傳平安的,腳蹤在山上何等佳美!」(以賽亞書 52:7)
希伯來文 עקב, akeb,有時指腳跟;但在這裡,如同在許多其他經文中一樣,它指腳掌。其他人將其翻譯為步態或步伐,但這給出了完全相同的意義。毫無疑問,腳蹤是通過提喻法來表示腳;而腳又通過轉喻法來表示基督的降臨。惡人觀察到猶太人緊緊抓住救贖的希望,並耐心忍受一切逆境,因為他們被應許了一位拯救者,他們輕蔑地嘲笑他們的耐心,彷彿先知們所見證的關於基督降臨的一切都只是一個寓言。 而現在,儘管他已經向世界顯現過一次,但由於他被接到天上的榮耀中,他似乎離我們很遠,並且拋棄了他的教會,這些污穢的狗嘲笑我們的希望,彷彿這只是一個妄想。
52. 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直到永遠!我很驚訝為什麼有些解經家會認為這節經文是抄寫員在抄寫這本書時添加的,他們聲稱它與上下文不符:彷彿在詩篇的結尾讚美和感謝上帝的語言不像在開頭那樣合適。因此,我毫不懷疑,先知在自由地哀嘆教會的災難之後,現在為了減輕他悲傷的痛苦,故意爆發出讚美的語言。至於「阿們,阿們」這幾個字,我欣然承認它們在這裡是用來區分這本書的。 但無論是誰創作了這篇詩篇,毫無疑問,作者的目的是通過這些歡樂的詞語,在他沉重的苦難中減輕他巨大的悲傷,以便他能對得蒙拯救抱有更活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