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講
以西結書 3:1-2
1. 他對我說:「人子啊,要吃你所得的,要吃這書卷,好去對以色列家講說。」 2 於是我開口,他就使我吃這書卷,
當先知被命令吃他所收到的一切時,這不應擴展到他所遇到的一切,而是,無論書卷的味道如何,他都被禁止拒絕它:因為它的苦澀可能會使他拒絕上帝的威脅。最後,書卷的性質被指出,因為它只包含悲傷的材料。他補充說,他張開口,是為了順服;這表明他不是好奇或挑剔地尋求品嚐它,而是毫不猶豫地接受了神所賜予他的。現在他補充說
以西結書 3:3
3 又對我說:「人子啊,要吃我所賜給你的這書卷,充滿你的肚腹。」我就吃了,口中覺得其甜如蜜
以西結,正如我們剛才所見,接著說,有一本書卷賜給他吃,因為神的僕人應當發自內心的最深處說話。我們知道許多人舌頭流利,但只為炫耀:同時,神將他們的虛榮視為笑柄,因為他們的勞動是徒勞的。因此,我們必須注意保羅已經引用的經文,「神的國不在乎言語,乃在乎權能。」(哥林多前書 4:20。) 但聖靈的功效除非當被召教導的人認真努力履行職責時,才會發揮出來。因此,以西結被命令吃書卷。接著他說,它甜如蜜;但不久前,他說它充滿了咒詛:因此,他要麼已經拋棄了所有的人性,要麼當他發現自己被任命為神報應的使者時,應該感到悲傷。但是,在其他地方,我們看到神的僕人被賦予了相反的感受;因為,他們常常像他們的工作一樣粗獷嚴厲,所以他們同情悲慘的人民:但是,他們的悲傷並沒有阻礙他們履行職責。因此,以西結現在說,這書卷是甜的,因為他順從神的命令,儘管他憐憫他自己的人民,但他承認事情不可能有其他結果,並認同神公義的判斷。因此,藉著「甜」這個詞,他表示他順從地接受了所吩咐的職責,他如此順服神,以至於他忘記了書卷中所有悲傷的內容,因為神的公義勝過並因此消除了可能延遲他的過度人性的感覺。耶利米也使用了相同的表達。(耶利米書 15:16。) 他說,他找到了神的話語,它們成了他心中的歡樂和喜悅。因為我們看到,當他想到徹底的毀滅即將降臨在人民身上時,他只是焦慮而非常悲傷。但是,正如我剛才所說,這兩件事並不矛盾:先知們應該渴望人民的得救,並盡最大努力促進它,但同時表現出堅定的恆心,並且在必要時毫不猶豫地譴責人民並發出神所吩咐的威脅。因此,不久之後耶利米說,他充滿了憤怒;他說,你的話語被找到了,我吃了它們,它們帶給我心中的喜悅和歡樂,因為你的名已經被稱在我身上,哦,萬軍之耶和華神:也就是說,因為我已經被你聖靈的能力教導,並且正如我被召喚擔任這個職務一樣,你也向我伸出了手,使我能夠忠實而堅定地履行你的命令:因此你的話語是我的喜悅。之後他補充說,(以西結書 3:17,) 我也沒有坐在譏誚者的議會中,也沒有為了擺脫軛而自高自大;因為既然我意識到你必須被順服,我彷彿被壓倒了,但我沒有和譏誚者坐在一起,而是獨自坐著,他說,因為你使我充滿了憤慨。因此我們看到,在一個人身上有兩種截然不同且表面上相反的感受,因為他充滿了憤慨,但卻因神的話語而得到喜悅。
以西結書 3:4-7
4 他對我說:「人子啊,你往以色列家那裡去,將我的話對他們講說。 5 你奉差遣不是往那說話深奧、言語難懂的民那裡去,乃是往以色列家去; 6 不是往那說話深奧、言語難懂的多國去,他們的話語是你不懂得的。我若差你往他們那裡去,他們必聽從你。 7 以色列家卻不肯聽從你,因為他們不肯聽從我;原來以色列全家是額堅心硬的人。
現在上帝更詳細地解釋了祂為何希望祂的僕人吃下祂手中所持的書卷,即是為了讓他在受教之後,可以接近以色列的子民;因為他不應該空手而來,我們知道人憑自己無法提出任何實質的東西:因此以西結必須從上帝手中領受他要傳達給以色列人的話語。那麼,讓我們保持這個順序,書卷首先交給先知,然後再傳給百姓。上帝命令他,傳達或說出祂自己的話語,這一點值得注意,因為它具有相同的意義。但是,如果以西結除了從上帝那裡領受的之外,不應該提出任何東西,那麼這條規則就應該適用於所有上帝的僕人,他們不應該堆砌自己的評論,而應該像從上帝口中說出一樣,宣講上帝所教導他們的:最後,彼得的那段話(彼得前書 4:11)應該引導我們,在教會中說話的人應該說上帝的話語。現在祂補充說,我不是差你往言語陌生、說話難懂的民那裡去,乃是往以色列家那裡去。有人認為先知在這裡被激勵去履行他的職責,因為上帝沒有向他要求任何過於困難的事情。因為如果他被派往遙遠的民族,與他們沒有語言交流,他可能會反對說,他被施加了超出他所能承受的重擔。那麼困難就會成為一個完全的障礙。他們認為這裡將遙遠的外國民族與以色列民進行比較,以便他可以愉快地履行職責,就好像說:「我不是差你往陌生人那裡去。因為他們既不能理解你,他們對你來說也是野蠻人,但因為你與你自己的百姓非常熟悉,當我差你往他們那裡去時,你不能轉身。」但這個觀點我不贊同,因為我將這三節經文視為同一上下文,它們是連貫的。毫無疑問,透過這種比較,上帝加劇了百姓的悖逆。因為這句話首先是說,以色列人會充耳不聞,儘管先知在他們中間使用共同的方言:這是第一點:現在他說明了原因,因為他們是一個苦毒的民族。這裡上帝表示,除了他們的惡意和悖逆之外,沒有什麼能阻止以色列人順從先知的教導。因此他說,我不是差你往言語深奧的民那裡去。我不知道有些人是如何推測這個稱謂意味著有學問或聰明;因為一個民族言語陌生和說話難懂是同一回事。因為什麼是「難懂」而不是野蠻的語言呢?現在我們明白了真正的意思,先知不是被派往語言不通的人那裡,因為他對他們來說會是野蠻人,他們對他來說也是野蠻人。因此,我不是差你往他們那裡去,而是往以色列家那裡去。
現在他補充說,""""""不是對許多民族說的。那些將「許多」翻譯為「偉大」的人,不理解先知的意義,因為上帝曾以單數形式論及所有民族,但現在他使用複數,彷彿他說:「我差遣你既不是去埃及人那裡,也不是去迦勒底人那裡,也不是去任何其他遙遠的國家,因為世界在你四面八方,居住著你聽不懂他們語言的民族:因此,我不會差遣你到那些地方。」接著是「若非」這個詞,耶羅米翻譯為「如果我差遣你到他們那裡」,儘管負面詞語被插入,字面上是「若非」,但因為這個短語顯得生硬,有些人認為「אם-לא」(am-la)有起誓的意味,並將其解釋為肯定語氣,意為「確實」或「肯定」。但如果我們這樣理解,這段話就會有缺陷;因為他們理解「אם」(am)為「再次」、「之後」:因為這兩個詞「אם-לא」(am-la)具有插入誓言的力量。那麼,我們從「我確實會差遣你到他們那裡,他們也會聽你的」這些話中能得出什麼意義呢?我們看到這種意義太過牽強。有些人這樣解釋這段話:「如果我沒有差遣你到他們那裡,他們就會聽你的」,彷彿上帝在這裡責備百姓的性情,因為他們寧願尋求虛妄愚蠢的預言,也不願順服真理;就像他說,如果有任何騙子向他們散佈黑暗,他們會立刻接受他的寓言和謊言,因為他們如此傾向於愚蠢。因此,既然我差遣你,所以他們不聽。但這種解釋不合適,因為稍後我們會在適當的地方看到它。因此,對我來說,這個上下文最有可能的是:「如果我沒有差遣你到他們那裡,這些人也會聽你的」,彷彿是說,除非語言差異介入,否則我寧願利用你的幫助來對待外國民族。這樣,上帝表達了他的不悅,當他說他寧願將他的先知差遣到這裡和那裡,而不是到以色列人那裡,除非是因為缺乏共同語言;因為這種語言差異是先知唯一的限制,使他只能局限於自己的百姓。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什麼是牽強的。因此,我不會差遣你到許多民族那裡,他們言語深奧,口音奇特,因為你聽不懂他們的語言。但如果這不是障礙,我會差遣你,他們也會聽你的。我們看到我剛才提到的,以色列人被比作外國或未受割禮的部落,因為他們拒絕了提供給他們的教導,不是因為語言不通,而是因為他們心硬。以賽亞也說(以賽亞書28:11, 13),上帝的話語對猶太人自己來說也會是深奧難懂的,但意義不同;他也將他的預言比作一本封閉的書,因為上帝根據他們的罪行使他們盲目。因此,既然他們如此被交給了敗壞的心,並且缺乏健全的理解力,所以他說,他的教導會像一本封閉和密封的書:然後他說,他會像一個野蠻人,彷彿他正在使用一種未知的語言。所以上帝在這裡清楚地表明,以色列家在從他的話語中獲益方面沒有任何障礙,除了他們自己不願聽。 (以賽亞書8:16;以賽亞書29:11。)因為他說,如果外邦人能分享這樣的好處,他們就會順從。因此,除非先知的語言對世俗和未受割禮的外邦人來說是未知的,否則他會在那裡找到專心和順從的門徒,正如上帝所證明的。那麼,以色列家為何不能聽呢?現在接著說,但以色列家不願聽,也就是說,以色列家不願聽你的,因為它不願聽我的,他說。
現在,因此,"""我們清楚地看到,那些被指派的人的懶惰是他們故意拒絕上帝的話語,並頑固地使自己變得固執的原因。他也更進一步說,百姓不僅不順服先知,也不順服上帝自己,就像基督勸勉他的門徒在教導上要堅持不懈一樣。因此,他說,他們不聽你們,因為他們不聽我,我和我的教導為何被他們憎恨,除非是因為他們不接受我的父?(約翰福音 15:18) 因為這個絆腳石很可能會打擊虔誠者的精神,當他們看到他們的教導如此驕傲地被拒絕時。因此,這種責備常常會使上帝的僕人偏離他們的道路:但這個勸告是在他們中間提出的,即上帝自己被藐視了。那麼,他們為何要對自己與上帝受到同樣的評價而感到不滿呢?上帝自己都被拒絕了。他們認為自己不配受到如此的輕蔑和傲慢對待他們的勞動。但是,上帝難道不值得在所有天使面前被聆聽嗎?既然他們對上帝自己都如此驕傲和不信,那麼他們不恭敬地接受凡人向他們提出的東西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現在我們看到上帝的意圖是什麼,當他說,以色列家不聽你的話,因為他們不聽我的話:免得先知看到他的勞動沒有成果,甚至以色列的子孫起來反對他而感到煩惱:因為如果他遭受了他們毫不猶豫地對全能者自己表現出來的同樣的誹謗,他應該耐心忍受。接著說,因為以色列全家都是大膽或魯莽的樣子,心腸剛硬。他重複了我們之前看到的,但用了不同的詞語——也就是說,百姓的心腸剛硬是無法馴服的,他們不僅心腸固執,而且臉皮厚,以至於他們拋棄了所有的謙遜;最後,他暗示他們的固執是絕望的,當他將厚臉皮與剛硬的心結合在一起時。
以西結書 3:8-9
8 看哪,我使你的臉硬過他們的臉,使你的額硬過他們的額。 9 我使你的額像金鋼鑽,比火石更硬。他們雖是悖逆之家,你不要怕他們,也不要因他們的臉色驚惶。」
以西結預先得知百姓的頑固,甚至他們的絕望邪惡。現在上帝堅固他,免得他看到自己必須與這樣被遺棄和魯莽的人爭鬥時會絕望;因為這與石頭爭鬥有何不同呢?如果以西結被命令去擊打一座山,那與和這樣的人爭鬥是完全一樣的。他當時需要這種堅固,即他的額頭應該像金剛石一樣堅硬,以對抗百姓的頑固。如果他對自己的勞動抱有更大的期望,也許那種輕易會導致疏忽:因為當手頭的工作既不費力也不困難時,自信會使我們更加鬆懈。因此,如果先知確信百姓會順從,他會更漫不經心地接近他們,那麼他就會更冷淡。因此,當上帝談到他們的頑固時,他激勵了先知。正如先知理解他所蒙召履行的職責是多麼艱鉅是有益的,他也應該被上帝的力量武裝起來,否則他很容易被其困難所克服。這就是上帝補充說,他給了他一個堅固的額頭和一個黃銅般的面容來對抗百姓的臉和額頭的原因。此外,這樣他被告誡,力量要從其他地方獲得,這樣他才不會徒勞地耗費自己的力量,而是讓自己被上帝的靈引導。因為當我們只考慮自己力量的質量和數量時,它們很容易流失、分散,甚至變得索然無味,除非我們以男子氣概履行我們的職責。因此,當上帝說他給了他一張臉時,他召回了他的先知,好像他要說,先知不是憑自己的力量作戰,而是被天上的美德武裝起來。因此,儘管這似乎是為以西結的私人使用而說的,但它屬於我們所有人。那麼,讓我們學習,當上帝召喚我們擔任教導的職務時,永遠不要用我們自己的能力標準來衡量我們工作的效果,也不要考慮我們自己的力量,而是要依靠上帝在這裡以不空洞的讚美所稱讚的某種傳達的力量。因此,凡承認上帝足以克服一切障礙的人,都會勇敢地為他的工作束腰;但那些遲延計算自己力量的人,不僅被削弱,而且幾乎被克服。此外,我們看到這裡教導我們謙卑和謙遜,免得我們將任何事情歸功於我們自己的力量。因此,許多人如此充滿,甚至被自信沖昏頭腦,以至於他們除了風之外什麼也生不出來。因此,讓我們學習只從上帝那裡尋求我們所需的力量:因為我們不比以西結強壯,如果他需要被上帝的靈堅固,那麼我們現在更需要它。
最後,我們從這段經文中得出結論,儘管全世界都起來反對上帝的僕人,但他的力量將是超凡的,正如我們看到耶利米的情況一樣:他們將與你爭戰,但他們不會得勝。(耶利米書 1:19;耶利米書 15:20。)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害怕任何敵人的猛烈攻擊,儘管全世界都處於騷亂之中,但我們不需要顫抖,因為上帝在我們裡面的力量將永遠更強大。因此,它補充說,像金剛石一樣,比火石還硬,我已將你安置妥當;因此不要懼怕他們。上帝說我已將先知的額頭安置得像金剛石一樣;這並非說他以不公或魯莽與人爭鬥,而是因為上帝以以西結所具備的信心來對抗百姓狂暴的無禮。因此,先知的額頭被稱為金剛石。現在他補充道——那麼,不要懼怕,也不要被他們的面容或存在所擊垮。這些話語,即先知不被擊垮,卻又不懼怕,似乎相互矛盾,因為他以不屈不撓的堅韌而著稱。但上帝如此調和他的恩惠,以至於信徒們總是需要激勵,即使當他激勵他們並賜予他們力量時。因此,上帝在他的僕人內心工作,使他們除了受他的靈引導外,什麼也不做;然而他們需要他的教導,因為他對他們的勸告從不冗餘。世俗之人認為教導無用,所有的勸告都是輕浮的,如果上帝,當他以他的靈作用於我們時,不僅開始,而且繼續並完善他自己的工作。但聖經表明這兩件事是相互協調的;因為當上帝以他的靈加強我們並使我們不可戰勝時,同時他也將美德注入他的勸告中,並使它們在我們內心蓬勃發展,並結出果實。這樣,上帝一方面堅固他的先知,賜予他金剛石般的額頭,比石頭更堅硬,並賜予他一顆不屈不撓的心,然而他卻勸告他不要懼怕。那麼,我們看到上帝如何在他們內心治理他自己的百姓,卻又將教導作為他靈的工具。然後他補充道,因為他們是悖逆之家,或者儘管他們是;因為助詞כי (ki) 常常被用作轉折詞,正如我們在別處所說。如果我們取其本義,它會非常合適,因為他們是悖逆之家;就好像說,先知沒有理由懼怕,因為他事先已得到仔細的告誡,沒有什麼新鮮事會發生;因為我們習慣於被新奇事物嚇到;但當我們思考所發生的事情時,我們就不會被打擾,也不會停滯不前或猶豫;因為儘管先知已經知道以色列家是悖逆的,但他仍然堅持不懈,因為他沒有經歷任何新鮮或不尋常的事情。接下來
以西結書 3:10-11
10 他又對我說:「人子啊,我對你所說的一切話,要心裡領會,耳中聽聞。 11 你往你本國被擄的子民那裡去,他們或聽,或不聽,你要對他們講說,告訴他們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這是對同一教義的重複;因為我們說過,我們的先知比以賽亞,甚至比耶利米,都更為冗長,因為他已經習慣了當時流亡者中流行的說話方式,所以他既不那麼簡潔,也不那麼優雅;但我們必須明白,他為了學習者而調整了他的語言,因為他所面對的百姓不僅粗魯遲鈍,而且頑固。而且他們在語言的純潔性上,就像在信仰的純潔性上,都已經墮落了;因此先知故意偏離了語言的優雅。無論他對那些遲鈍懶惰的人使用多少重複,都不是多餘的。因此,他所說的,正如我們以前所見,他被命令說出所有的話,但他之前說,他被命令將這些話記在心裡,並用耳朵聽。這個順序是顛倒的,因為我們必須先用耳朵聽,然後才能記在心裡。那些說內在聽覺優先的人,他們的哲學比真理更為微妙,因為如果心靈不順從,耳朵被聲音擊中也是徒勞的。因為雖然上帝預備他的選民去聽,並為此給他們耳朵,但他的教導在被耳朵接受之前,並不能滲透到他們的心靈。因此,毫無疑問,這裡的一件事被放在另一件事之前,這就是我們所說的ὕστερον πρότερον。結果是,先知,因為他確信他的呼召,所以聽到上帝對他說話。但這不是為了他自己說的,而是為了讓他可以自信地誇耀自己是上帝的僕人,並且除了他從上帝口中聽到的之外,什麼也不說。因此,正如他要憑著這種信心與百姓的不虔誠作鬥爭一樣,他也被命令聽上帝的話。因此,我們聽到我們以前所見的重複,即先知自由地誇耀他所說的並非僅僅是空洞的言辭,不像那些世俗之人,他們除了獲得人的掌聲之外別無他求。
因此,先知在這裡說,他被命令將上帝的話記在心裡。
現在又補充說,他可以去到被擄的人那裡,到他自己百姓的子民那裡。因此,我們看到,上帝所關心的並非先知,而是以色列人,因為當先知帶來一個絕不令人愉快的訊息時,他們從未甘心順從。因為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比聽到威脅和詛咒更悲傷和可恨的了。因此,因為他們從未甘心順從,他被差遣,帶著一個見證,證明他所說的都是在上帝的學校裡學到的;然後他從上帝那裡學到的,沒有添加任何自己的東西;最後,他這樣說,以至於百姓的頑固並沒有被克服:他們或聽,或不聽,你都要繼續前進。為什麼?你將說,主如此說。我們已經解釋了這句話的含義,即當我們確信我們的工作蒙上帝喜悅時,即使對人無用,這也應該足以讓我們滿足,因為上帝已經差遣了我們。然後他希望考驗我們的堅定性,以免當我們看到自己徒勞無功時,我們就因此停止,而不是準備好服從,無論發生什麼。
禱告
全能的上帝,祢既然願意在祢的先知去世這麼多年之後,將他的教導擺在我們面前,願我們不要剛硬或悖逆;但願我們以一切應有的敬畏和順服歸順於祢,使那因古時子民的頑固而導致他們被定罪的勞苦,今日對我們有益,願我們如此遵行祢藉著他所教導的,使我們能趨向祢所召喚我們的目標,直到我們以堅忍跑完我們的路程之後,最終能被聚集在祢的天國之中,藉著我們的主基督。— 阿們。
第九講
以西結書 3:12
12 那時,靈將我舉起,我就聽見在我身後有震動轟轟的聲音,說:「從耶和華的所在顯出來的榮耀是該稱頌的!」
先知再次證實了我們之前所見的,即上帝藉著他自己聖靈的秘密感動,在他的心靈中動工。因此,儘管上帝曾勸勉他要剛強,但先知卻表明了他對自己的要求。簡而言之,先知在上帝裡面是剛強的,因為上帝將他的美德植入他裡面。因此,他說他被聖靈舉起,這只意味著他內心的激動是無效的,除非透過天上的啟示;所以他也必須暫時超脫自我,使他裡面沒有任何屬人的東西顯現。但關於這一點,以後會說得更多。
他補充說,他聽到一聲巨大的轟鳴聲,那是一種響亮的聲音,與人類通常的聲音不同:因為先知可以透過聲音的喧囂或騷動,將其與人類通常的聲音區分開來。它說:「耶和華的榮耀從自己的居所是應當稱頌的!」我們不能懷疑這祝福與其發出時的場合是相符的:因此,當這聲音被聽到時,上帝希望駁斥那些自認為受傷的人們的喧囂之聲。因為我們知道,人們抱怨不休,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受到了比應得的更嚴厲的對待。因此,上帝的榮耀與所有不敬虔和褻瀆的褻瀆言論相對立,這些言論是以色列人習慣於對上帝發出的,好像他殘酷地對待他們一樣。簡而言之,這聲音抑制了所有誹謗,當時不敬虔的人試圖藉此淹沒上帝的榮耀。他說榮耀是蒙福的,因為儘管人們不敢對上帝發出粗俗和公開的責備,但他們卻常常詛咒他的榮耀,因為他們貶低他的公義,並指責他過於嚴厲。因此,與此相反,一個聲音被聽到,說上帝的榮耀是蒙福的。
我將上帝的居所理解為聖殿。我承認在許多經文中,天堂被如此稱呼;這並不是說上帝那無限的本質可以被包含在任何地方;因為正如天堂被稱為他的寶座或座位一樣,大地也是他的腳凳,因為他以他的無限充滿萬物。所以在這裡,就像在其他地方一樣,聖殿被稱為上帝的居所,因為他在那裡與人同住。此外,這既是對流亡者說的,也是對仍留在耶路撒冷的其餘百姓說的。因為流亡者沒有充分考慮到他們被逐出家園,並被拖到遙遠的地區,是出於上帝公義的報應。因此,既然這次被擄沒有充分制服他們,上帝的名就應該擺在他們面前,讓他們知道他們不是被敵人的殘酷逐出家園,而是出於上帝的審判。先知無疑也顧及那些仍在家中的猶太人:因為他們誇耀上帝坐在聖殿裡,因此幻想他們將永遠在他的保護下安全。但先知,正如我們以後將看到的,對那些留下的人宣告了與那些被擄的人相似的懲罰。這就好像他說上帝留在他的聖殿裡,以便在那裡以顯赫的榮耀閃耀。現在,正如他希望謙卑十個支派以及另外兩個支派一樣,他也希望減輕他們所有人的悲傷,使他們不至於停止盼望所應許的歸回。因為災難本身可能導致他們絕望,並認為他們的救恩是不可能的:甚至認為上帝好像死了,他的美德也熄滅了。那麼,敬拜上帝有什麼用呢?聖殿的輝煌和尊嚴有什麼用呢?除非上帝保護他自己的人?但他們已被他離棄了;除非這事已得到解決,否則這就是絕望的理由。先知現在處理這事,因為一方面他提醒他們,上帝是邪惡的公正復仇者,當他允許十個支派被拖入流亡時,但他將是他們的拯救者,因為他沒有停止在他的聖殿中掌權,儘管褻瀆的人認為他已被征服,並以放肆的傲慢對他誇耀他們的勝利。因此,我們現在領會了先知的意義:因為如果這句話僅僅是普遍性的,那將是冷淡的;但當它適應當時的事態時,我們看到上帝的榮耀並非以任何空洞的讚美來頌揚,聖殿也並非徒然被提及。(詩篇 11:4; 詩篇 103:19; 以賽亞書 66:1.)
以西結書 3:13
13 我又聽見那活物翅膀相碰,與活物旁邊輪子旋轉震動轟轟的響聲。
先知現在似乎要說明他所聽見的聲音是從何而來:因為我不認為那聲音是從別處發出的,然後活物才與輪子同步移動,但我認為這解釋了原本可能令人存疑的事情,那就是上帝的榮耀是由活物和輪子所頌揚的。因此,將聲音歸因於活物並不奇怪,因為我們看到牠們是基路伯或天使,正如上帝藉著輪子來標示所有的行動和運動;我說的運動,是指那些看似偶然,但卻由活物所掌管的運動,上帝將自己的能力注入牠們之中,同時祂希望執行祂的旨意,並以此對所有受造物行使祂的統治;因為沒有任何事情的發生是不受祂旨意管轄的。因此,聲音既來自活物,也來自輪子,這聲音頌揚了上帝的榮耀,並宣告在人民悲慘和不幸的屠殺中,祂仍然在自己的聖殿中掌權;那時,祂確實特別行使了祂的能力,因為祂是審判者,懲罰他們的邪惡;然後,因為祂即將成為祂自己人民的拯救者,正如祂所應許的,在七十年後恢復他們。祂也說,我聽見翅膀互相擁抱時的聲音;因為「נקש, nekesh」意為擁抱:其他人翻譯為,當牠們互相撞擊或衝突時:但「osculating」這個詞,是隱喻地表示結合。因此,當每個翅膀擁抱其同伴時,聲音就出現了:祂也對輪子說了同樣的話,最後祂重複了祂所說的,那就是有巨大的衝擊聲。接下來是——
以西結書 3:14
14 於是靈將我舉起,帶我而去。我心中甚苦,靈性忿激,並且耶和華的靈(原文是手)在我身上大有能力。
他證實了我們以前所見的,即他受神的靈感動,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是出於他自己之外,而不是像世俗之人所想像的那樣,狂熱地:因為他們的先知被剝奪了自我控制,魔鬼如此對待他們,使他們心智不清。因此,先知並不認為他被剝奪了自我控制,因為神的先知心境平靜而沉著;但他明白他受神的靈引導,以至於他不像他自己,也沒有呼吸世俗的空氣;最後,他明白他身上刻有明顯的印記,這使他的教義在所有百姓中獲得了權威。而且,由於百姓的遲鈍,以及他的信息令他們不悅,並且他以前沒有履行過教師的職責,先知更需要用他自己的證據來裝飾自己。因此,他需要被更新,以便百姓承認他受了啟示。他曾與朋友親密相處,無論是外貌還是品格都為人所知。同時,正如我所說,神將他從普通生活中分別出來,使他代表一些屬天的事物;這樣做的目的是,正如我們所展示的,為了使人對他的教導產生信任和敬畏。他確實感受到了聖靈的激動,而且幾乎可以肯定百姓也知道這一點,否則當他談論自己時,他們幾乎不會信任他。
聖靈這種非凡引導的目的是,如果以色列人清醒並留意這個神蹟,他們就會知道先知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更新。但接下來的內容似乎與前一句話相悖;因為他說(以西結書 3:3)書卷甜如蜜,但現在他卻帶著靈裡的苦澀離開了;但正如我昨天簡要解釋的,這很容易調和;因為先知並沒有完全失去知覺。儘管他完全獻身於神,並且絲毫不減其勤奮和熱情,但他仍然保留了一些人類情感:因此他所說的苦澀之靈,他稱之為他自己的靈。由此我們看出,他被提起的那個動作與那種情感之間存在著隱含的對比,儘管那種情感並非罪惡,但在某種程度上與聖靈的恩典不同,因為先知如此熱切地燃燒著,以至於他幾乎忘我地執行神的命令:然而,同時,他內心感受到一些人性的東西,因為聖靈的能力並沒有完全消除所有的悲傷。因此,我們認為先知在某種程度上受聖靈感動,但他的靈卻是苦澀的。他補充說,耶和華的手在我身上大有能力。有些人將「手」理解為預言,但在我看來是無知的:我毫不懷疑它的意思是能力或權柄。他說,神的手大有能力,因為他應該順服神,儘管他所說的苦澀會將他引向相反的方向。正如保羅所說(哥林多後書 5:14 和腓立比書 1:23),他被神的熱心所約束,先知也表示他被聖靈的秘密本能所約束,因此他不是出於人類的動機行事,也不順從自己內心的願望,也不追隨自己的個人意志,而只是專心順服神。因此,他這樣說,神的手在他身上大有能力。否則可能會有人反駁——當他被悲傷如此壓迫,焦慮如此淹沒他的靈魂時,他為什麼沒有墮落呢?他回答說,「上帝之手強大而得勝,否則他若沒有上帝的力量支持,早已失敗百次。因此我們看到先知內心有些抗拒,因為身為人,他會感到悲傷,但聖靈的力量支配著他,使他否定了自己和所有人類情感。」
以西結書 3:15
15 我就來到提勒‧亞畢,住在迦巴魯河邊被擄的人那裡,到他們所住的地方,在他們中間憂憂悶悶地坐了七日。
現在他說,他已經回到他的人民那裡,並不是說他曾經離開過他們,而是被異象從與人的交往中抽離出來。因為上帝在迦巴魯河邊向他顯現,但他當時是獨自一人:而且這確實是藉著異象發生的,這一點毫無疑問,因為他一直都在他的人民中間。那麼他怎麼會說他現在回來了呢?因為異象已經消失了,所以他完全投入到其他被擄的人當中。有些人巧妙地斷言他像個僧侶,這是輕浮的:因為他們說,他厭惡人民的邪惡,為了不沾染任何不潔的污點,他尋求獨處:但這不太可能。毫無疑問,先知的意思是,從他聽到上帝說話並看到異象的那一刻起,他就回到了他以前的生活方式。然後他說——我坐了七天,以某種方式沉浸在驚訝或悲傷之中,因為שמם,shemew,意為「荒涼」、「驚訝」、「驚奇」。但至於先知安靜地坐了七天,毫無疑問,上帝以這種方式預備他,以便他日後開始說話時,能讓全體人民更加驚訝。他雖然是上帝所差遣的,但卻是啞巴,這也不應當覺得荒謬:因為這並非由於任何可以被視為過失的疏忽或延遲,而是教導的職責已經被賦予,但他尚未得到任何明確的指示;就好像有人被國王或元老院選為大使,然後才得到指示一樣,先知被召喚擔任先知職務,但還不知道他該說什麼。他確實已經吃了書卷,但上帝尚未指示他應該從何處開始,也未指示他該如何調整他的教義。因此,以西結尚未被引導出來:所以他說,他帶著極大的驚愕或極大的荒涼坐著,正如他們所說的。因為他的外表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使他們詢問這種不尋常的悲傷的意義。無論如何,我們看到這種沉默是為了讓他以更大的果效和影響力履行職責的準備,因為當他沉默了七天之後,他的話語理應會受到更大的尊重。
然後他說,我來到住在提勒亞畢的被擄之人那裡。我樂意同意那些將此視為地名的人的意見,甚至古代譯者也保留了這兩個詞。他們的七十士譯本有μετέωρον,好像它的意思是「高聳的」。תלל,thelel,意為提升,但如果先知的意思是他被高舉,那應該是תלול,thelol,但這不合適,因為他反而聲稱在異象消失後他像其他人一樣。有些人將其翻譯為「熟練的」,但我不知道他們的理由:但正如我已經說過的,那些認為它是地名的人的意見是可信的。耶羅米翻譯為「一堆果實」,這也不錯;因為這很可能是這個地方名稱的由來,就像城鎮、村莊和山脈經常因其地理位置和其他情況而得名一樣;所以這個地方也被稱為提勒亞畢。因為תל,thel,意為「一堆」,而אביב,abib,意為「莖」或「穀物的秸稈」,因此,這個地方可能因其肥沃而得名提勒亞畢,因為那裡的收成非常豐富。但這並不重要。我們必須特別記住我們所提到的,先知以那悲傷和憂愁的面容被看見,並且沉默了七天。
以西結書 3:16-17
16 過了七日,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 17 「人子啊,我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所以你要聽我口中的話,替我警戒他們。
先知現在更清楚地說明了他為何沉默了七天,因為他確實已被任命為教師,但傳達上帝命令的時機尚未完全到來。因此,他等待著,直到他收到明確的信息。因此他說,七天結束時,我從主那裡得到了一個詞。由此我們得知,他之前已被選中,並且大使的重擔已加在他身上:同時他似乎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因為他沒有清楚地理解他要說什麼,以及他應該從何開始。由此可見,上帝對待他的僕人是循序漸進的,他先將他們歸為己有,然後向他們大致說明他們要履行什麼職責和勞務,最後才差遣他們去執行他們的工作和職務。我們看到我們的先知就是這樣。因為他首先得知自己被上帝揀選,然後他被一般性地告誡要勇敢行事,不要屈服於任何威脅或恐懼:最後上帝向他解釋了他希望他向百姓傳達的命令。上帝似乎仍然只是泛泛而談,但這就像他宣布時機已到,先知必須為他的工作做好準備:因此他說,人子啊,我已立你作以色列家的守望者。
以西結所聽到的,屬於教會所有的教師,即他們是神聖任命並被安置在瞭望塔上,以便為所有人的共同安全守望。那些從一開始就被任命為天國教義的僕人,其職責就是作守望者。但願在教皇制中,這個名字被加諸於偶像、啞巴、瞎子和聾子身上,那些自稱主教的人,能被提醒他們的職責。因為我們知道「主教」這個詞的意思與「守望者」相同。但是當他們自誇為主教時,他們卻沉浸在極度無知的黑暗中:然後他們也沉溺於享樂和懶惰中,因為這些動物的智力不比牛或驢高。驢和牛確實為人類的利益而勞動,但這些人不僅缺乏所有的判斷力和理性,而且完全無用。但我所說的必須記住,當上帝揀選先知時,他們被安置在瞭望塔上,以便為整個教會的安全守望。這現在應該發揮作用,讓牧師們認識到自己被安置在可以警醒的崗位上:這確實是其中一點。現在,除非他們被賦予卓越的恩賜,並在聖靈的恩典上超越常人,否則這是不可能實現的。牧師們僅僅像普通人一樣生活是不夠的,他們應該等待更長的時間,就好像他們被安置在一個高聳的瞭望塔上,這既需要勤奮也需要觀察力:這是第二點。
現在又補充說,你要從我口中聽我的話,將我的話警告他們。這裡為教會所有的先知和牧師規定了一條普遍的規則,即他們應該從上帝口中聽道:上帝藉著這句話,希望排除人類為自己捏造或發明的一切。因為很明顯,當上帝聲稱自己有說話的權利時,他命令所有人都保持沉默,不要提供任何自己的東西,然後,"""當他命令他們聽從他口中的話語時,他給他們套上籠頭,使他們既不發明任何東西,也不渴望自己的設計,也不敢構思比這話語更多或更少:最後,我們看到,當上帝獨自希望被聽到時,人類自己所提供的一切都在這裡被廢除了,因為他不像在人群中那樣與其他人混雜在一起,好像他只希望被部分地被聽到。因此,他為自己承擔了我們應該歸因於他對萬物的至高命令的權力,即我們應該聽從他的話語。但是,如果這話是對以西結說的,那麼現在那些沒有權威的人怎麼敢散佈他們自己的虛構,就像我們在教皇制中看到的那樣?因為,這樣的宗教除了是無數人類虛構的混亂大雜燴之外,還算什麼呢?他們從許多人的頭腦中堆積了巨大的錯誤混沌;因為他們希望我們崇拜任何愚蠢的人所想像的作為上帝的神諭。但是他們中有誰會自誇比以西結更優越呢?不,如果他們都被放在一起,他們敢斷言他們可以與他一個人相比嗎?如果他們敢,誰會承認他們的傲慢呢?因此我們看到,以西結和其他先知都被約束,除了他從上帝口中聽到的之外,他什麼都不能說。
現在接著說,你應當從我這裡告誡他們。先知所用的詞,既有告誡的意思,也有提醒的意思。毫無疑問,他指的是那些能喚醒人們警惕的告誡,以免他們因任何錯誤或粗心而滅亡。因此,在上帝使先知順服自己,並命令他成為門徒之後,他任命他為教師,因為光是聽是不夠的,除非被召來治理教會的人能將他從上帝那裡領受的傳遞出去。因此,上帝命令他的先知說話,在他命令他聽之後。但他補充說,從我這裡,這樣百姓就能明白上帝是教導的唯一作者。假教師確實驕傲地冒用上帝的名義,正如我們在教皇制中看到的那樣,這個原則貫穿其中,即教會是由聖靈直接治理的,因此它不能犯錯:但這兩件事必須結合起來閱讀,即被任命為教師的人應該聽上帝說話,然後應該奉上帝自己的名義告誡,也就是說,應該聲稱自己是上帝的僕人和見證人,這樣他的教導就不會被認為是他自己的。因為那些追求能力、學識或口才讚譽的人,常常會模糊上帝的名義,因此,儘管他們聲稱他們的教導來自上帝,但後來他們卻是從自己說話:也就是說,他們以虛榮的炫耀來膨脹自己,以至於上帝的威嚴沒有顯現,聖靈的功效也沒有在這種世俗的教導方式中顯現。因此,上帝後來給他的先知定下了一條律法,他除了他所聽到的之外,什麼都不能說:現在他補充了另一條條款:他應該告誡百姓;但他必須告誡他們不是從自己,而必須口中常有上帝那神聖的名,並表明他確實是從他那裡被差遣的。因為摩西就是這樣說的,我和我的兄弟亞倫算什麼呢?(民數記 16:11。) 在這裡我們看到摩西是從上帝說話的;也就是說,他聲稱自己是上帝的僕人,當他作證說他什麼都不是,他沒有為自己承擔任何東西,也沒有憑自己的特殊建議或動機行事時。
禱告
全能的上帝,既然祢屈尊關心我們的救贖,並激勵祢的僕人成為我們的眼睛,使我們得知祢對我們的看顧,免得我們滅亡——我懇求祢,使我們能被祢藉著他們的職事和服務所發出的聖潔勸誡所喚醒,如果我們偏離了正道,我們能迅速歸回,並在我們的道路上繼續前行,被賦予如此的堅忍,最終我們能到達那蒙福的安息的實現,這安息是藉著祢兒子的寶血為我們贏得的。阿們。
第10講
以西結書 3:18
18 我何時指著惡人說:他必要死;你若不警戒他,也不勸戒他,使他離開惡行,拯救他的性命,這惡人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原文是血)。
先知現在被教導他現在要承擔的職責是多麼困難和危險。上帝先前已規定他不得憑自己說話:現在他補充說,守望者被設立在百姓之上,他必須為他履行職責的勤勉負責。這就像是說,靈魂被託付給他的照管和忠誠,如果他們滅亡,他必須在上帝面前受罰。但最好解釋這些話——如果我對不敬虔的人說,「你必死」,而你沒有勸誡他,他就滅亡了,那麼我將向你討他的血。首先,上帝證實了我們昨天所看到的,即任何凡人都不允許憑自己的判斷定罪或赦免。因此,當上帝差遣他的僕人時,他並沒有放棄那權柄,因為至高無上的權柄仍然歸於他自己:因為只有一位立法者,正如雅各所說,他能拯救也能毀滅。(雅各書 4:12;以西結書 13:19)。在別處,以西結責備假先知,因為他們使將死之人存活,卻殺害不該死之人。因為我們知道,驕傲的人總是暴虐良心,當他們自稱先知之名,並取代上帝的位置時,就像他們在教皇制中的做法一樣。因為教皇確實聲稱他沒有憑自己的名義做任何事,但同時他卻聲稱擁有上帝的特權,並像偶像一樣坐在聖殿裡,因為沒有什麼比用天上的教義統治我們的思想更屬於上帝的了;但天主教徒自己卻堆砌自己的評論,結果他們悲慘地扭曲和淹沒自己的良心,甚至完全毀滅。他們隨心所欲地制定法律,然後總是加上條件,即必須在永遠的詛咒或致命的罪惡的痛苦下遵守,正如他們所說。因此,這個地方必須仔細標記,上帝在這裡只為自己聲稱定罪的權柄和權利:他說,如果我對不敬虔的人說。從中我們推斷,所有那些用自己的法律、法令、規章束縛良心,強制一件事,禁止另一件事的人都是褻瀆神明的,因為他們從上帝那裡奪走了他希望歸於他的東西,因為只有他的職責是宣判,因為先知只是他的傳令官。
同時,那些狂熱分子應被拒絕,他們藉口這個地方,希望給予犯罪的許可,並斷言善惡之間沒有區別,因為定罪不是我們的職責。因為,嚴格來說,當我們複述從上帝口中發出的話時,我們並沒有為自己承擔任何責任。上帝譴責姦夫、盜賊、醉酒者、殺人犯、嫉妒者、誹謗者、壓迫者:如果一個人痛斥姦夫,另一個人痛斥盜賊,第三個人痛斥醉酒者,我們能說他們承擔了超出他們應有的責任嗎?絕不,因為他們不像我們所說的那樣憑自己宣判,而是上帝說了,他們只是他的判決的見證人和使者。然而,必須保持這種節制,不要因為脾氣暴躁而譴責任何人,因為許多人立即厭惡任何讓他們不悅的事物,並且無法被說服進行仔細的調查。因此,調查應該先於我們的判決;但是當上帝說話時,我們就必須遵循給予先知的規則,如果你沒有勸誡他,並為他的告誡說話。這裡提到了加諸以西結的品格:因為同樣的職責不會落在那些不具先知之名的私人身上。因為我們必須注意,這不是一個涉及所有人的普遍宣告,而是涉及一位已被召為守望者的先知:因為除非那些承擔此重擔的人告誡人類,否則他們就沒有藉口,只能向神交代那些失喪的人。而重複表明這不應是理所當然的,而是先知們應該焦慮甚至熱心地召回罪人。這條款已經夠清楚了:如果我在說話之後你不告誡惡人:但又補充說,並且沒有為他的告誡說話。這句話似乎是徒勞的重複,但神表明,除非先知告誡罪人,否則他不會被赦免,因為他曾一次隨口說過,只說了一句話。我們應該記住,罪人應該不斷地受到責備,以便他們回到正道。這就是保羅對提摩太教義的傾向:
「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提摩太後書 4:2。)
因為如果溫和地責備罪人,然後饒恕他們就足夠了,保羅就會滿足於那種禮貌,但他卻說,我們必須在每個場合都催促。教會的牧師因此不能停止重複這些告誡,正如保羅在別處對腓立比人所說的——
「我將同樣的事寫給你們,我並不以為煩瑣。」(腓立比書 3:18。)
我們知道他在使徒行傳中聲稱了什麼。(使徒行傳 20:31。)我晝夜不住地,公開地和私下地,告誡你們每一個人。因此,保羅所展示的那種堅持不懈,在這裡被命令給所有先知和神的僕人。
他說,催促他轉離惡道,也就是要謹慎;正如昨天所說,זהר,zeher,意思是謹慎;這裡它是主動的——除非你說話,使你可以教導他謹慎,或轉離惡道。這裡可能會問,為什麼神只觸及教導的一面,而忽略了重點?因為律法為何被賜下?先知為何被召喚出來,除非是為了將百姓聚集歸向神?在這裡我們必須實踐信心的順服,因為我們知道神認為沒有什麼比將可憐的人們聯合在永生希望中更重要的了。這是律法和福音的最終目的,使人與神和好,可以像父親一樣敬拜他。懲罰、威脅和恐懼隨後而來,現在只提到了這些;但我們必須考慮百姓的狀況,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因為那時不敬虔、藐視神和各種邪惡的盛行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先知不能溫和地對百姓說話。既然,保羅的那段話必須記住(哥林多前書 4:21),你們要什麼?我該怎樣到你們那裡去?帶著杖,還是帶著溫柔的靈?當他讓哥林多人選擇,他們是希望他帶著溫柔的靈來,還是帶著杖來懲罰他們——為什麼?因為當他們對自己的罪自滿時,保羅不能像往常一樣對待他們像兒子,也不能自由地與他們打交道,但他被迫,可以說,扮演另一個角色,並使用純粹的嚴厲和嚴格。因此,以色列人就是這樣,因此我們不應感到驚訝,神會放下他的憐憫、他的恩惠應許,以及對人來說甜蜜和愉快的一切;因為他們不適合聽神的慈父之聲,除非事先被制服;而這在沒有暴力之下是無法做到的,因為他們極其悖逆。
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先知的使命越令人不悅,他們就越需要激勵;因為,""""""如果只將神的恩典擺在人面前,並向他們提出永生的盼望,由於這種教導中沒有什麼會嚴重冒犯他們或激怒他們感情的內容,因此很容易自由地傳達這類信息。但是,當人們被召喚,或者說被拖到神的審判台前,當他們被永恆死亡的恐懼所嚇倒,當傳道人,如保羅所說,在神的軍械庫中(哥林多後書 10:5-7),將他的報應呈現在人類面前時,因為這樣會激起冒犯,有時甚至會激怒人們,因為他們無法忍受這樣被神的道逼迫;因此,先知們自己必須受到激勵,以免他們在職責上失敗或猶豫。現在,我們因此明白為什麼神只談論他的威脅和恐懼,因為他沒有摻雜任何憐憫的味道,因為事實上,以色列人無法從任何溫和中獲益,所以如果沒有加上這個威脅,先知絕不敢如此勇敢地履行他的職責。在其他地方,我們將看到先知作為神的使者,為使那些可憐的流亡者與神和好;因為他將提出許多關於基督的統治和教會復興的見證,並宣告神的憐憫和赦免;但在他能發出任何恩典的信息之前,他必須自己與人民極端的頑固作鬥爭。因此,神只能說,必須告誡不敬虔的人,使他們從不敬虔中回轉。
又加上,使他們得生;這可能看起來很荒謬,因為所有的悔改希望都已預先被奪走;他們是一個悖逆的家,一個苦澀的家,你不會使他們得益。(以西結書 2:5, 6, 8。)但現在看來,當提到那些受勸告後將悔改的人的生命時,他的勞動成果似乎得到了應許。但首先我們必須記住,即使全體人民看起來絕望,總有一些人是可以挽救的。因為神先前說所有的以色列人都是悖逆和難以管教的,是指整體而言,但由於他習慣於保留一些小小的種子,所以在那些人中仍有一些人可以通過先知的勞動而歸正。這是其中一點。此外,我們必須記住,即使勞動沒有顯現出任何成功,但它也應該使我們滿足,就像我們取得了更好的成功並符合我們的願望一樣。例如,假設我們的職責是與不敬虔的群眾在一起,無論我們轉向何處,都會遇到對神的蔑視,甚至如此邪惡,以至於我們似乎白費了所有的努力。但是,儘管人民的罪惡只給我們帶來絕望的材料,我們仍然應該繼續我們的道路,就像播下的種子正在結果一樣。因此,儘管以西結從神口中聽到人民將是悖逆的,但他仍然應該為神付出他的勞動,就像他看到或希望有好的結果一樣。同時,我所觸及的必須牢記,即神總有一些餘民作為種子,儘管全體人民可能已陷入不敬虔。
現在又加上,不敬虔的人必死在他的不敬虔中,但我必從你手中追討他的血。神在這裡說,他召喚他的僕人是有條件的,如果有人因他的過失而滅亡,他必須負責。這個地方,儘管我最近才觸及這個主題,但它顯示了那些被召喚去教導職責的人所承擔的職責是多麼危險。對神來說,沒有什麼比他按自己形象創造的靈魂更寶貴的了,他既是救贖主也是父親。因此,既然我們的靈魂及其救恩對神如此寶貴,我們由此推斷,先知和所有牧師應該多麼焦慮地履行他們的職責;因為這就像神將靈魂託付給他們照管一樣。"""在此情況下,每個人都要交帳。告誡彼此也不夠,因為除非他們努力將所有人從毀滅中召回生命和救贖,否則我們聽到上帝在此宣告的內容。因此,保羅也使用這句話:「我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因為我是不得已的。」(哥林多前書 9:16) 總之,為了讓先知被激勵去承擔他的職責,上帝在此宣告,除非他努力將所有迷失者召回救贖之道,否則某些懲罰將降臨在他身上。但是,因為人們認為他們的無知將證明是足夠的辯護,所以這種詭辯被駁斥了,因為上帝說他們將滅亡,即使他們沒有被告誡。這個例外是經過深思熟慮而添加的,這樣人們就不會自欺欺人,如果他們在錯誤中滅亡,就不會將責任推卸給他們的牧師。因此,即使有人沒有被告誡,他仍然會死,儘管牧師將為他的疏忽負責,並在這樣做時饒恕自己,但他向上帝面前將沒有任何藉口。現在我們明白,先知和牧師的疏忽與背信棄義是相關的,當他們明知故犯地允許靈魂因他們的沉默而滅亡時:同時,如果上帝將那些沒有被告誡的人判處死刑,這並不奇怪:因為他們的良心是足夠的控訴者,無論他們現在如何為自己的錯誤和無知辯護,他們肯定會自願滅亡。隨後是——
以西結書 3:19
19 倘若你警戒惡人,他仍不轉離罪惡,也不離開惡行,他必死在罪孽之中,你卻救自己脫離了罪。
先知在此被教導,他的勞動將會多麼有益,即使他看起來會失敗,因為他應該只滿足於此,即上帝認可他的努力。因此,儘管那些本應藉由聖潔的勸誡而回歸的人仍然頑固不化,但上帝的僕人卻不應因厭倦而放棄他們的使命,彷彿它毫無用處,因為他們救了自己的靈魂。前面已經說過,他們被賦予了必要性,但如果他們是啞巴狗,靈魂的毀滅將歸咎於他們,但當他們履行了職責並滿足了全能者時,難道他們不應該滿足於在他看來被赦免嗎?我們看到,先知因此得到安慰,以免他厭倦勸誡那些被遺棄和頑固的人,因為,如果他們沒有從他的教導中受益,那麼它的果實也將歸於他自己。基督的那句話眾所周知:「無論進哪一家,先要請他們的安。那家若配得平安,你們所求的平安就必臨到那家;不然,就歸與你們了。」(馬太福音 10:12, 13; 路加福音 10:5, 6.) 同樣,當先知們焦急地希望挽回迷失的羊並將牠們聚集在羊圈裡時,如果他們經歷了如此的傲慢,以至於他們的勞動對他們沒有益處,那麼他們的益處也將歸於他們自己。現在我們理解了上帝在這些話語中的旨意:「你卻救了自己的靈魂。」這裡他不僅僅提到不虔誠,還提到了不虔誠的道路,這是為了解釋:除非有人寧願區分不虔誠是內心的邪惡,而不虔誠的道路是外在的生活並包含所有行為,這或許更為可能,儘管在提到不虔誠之後加上不虔誠的道路作為解釋並沒有什麼可反對的。現在接著說——
以西結書 3:20
20 再者,義人何時離義而犯罪,我將絆腳石放在他面前,他就必死;因你沒有警戒他,他必死在罪中,他素來所行的義不被記念;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原文是血)。
這裡上帝又增添了所有先知應盡的另一部分職責。因為他們首先被差遣去引導那些已經疏遠上帝的人歸回正道,然後是留住那些已經在羊群中的人,並引導那些已經開始旅程的人達到目標。因此,我們看到先知們應該同時履行這兩項職責,這樣他們不僅可以召回那些隨從自己私慾而迷失的人歸順上帝,而且還可以堅固那些自願受教的人,鼓勵他們堅持不懈,並防止他們跌倒。因此,在上帝談到糾正那些迷失的罪人之後,他現在又補充了另一部分。他說,如果義人轉離他的義,而你沒有警告他,他必死亡,我必向你追討他的血債。這實際上是上帝表明,先知們不僅在沒有勸告那些偏離正道的人回頭時有罪,而且在沒有讓那些已經走上正道的人堅守職責時也有罪。那麼我們必須有兩個目標,一是召回那些陷入各種錯誤的人,二是確保羊圈裡的人不會跌倒,而是堅定不移。因此,現在又補充說,如果義人轉離,他固然會死,但我必追討他的血債。
這裡可能會有人問,義人怎麼會轉離呢?因為沒有重生之靈就沒有義。但是聖靈的種子是不朽壞的(彼得前書 1:23),祂的恩典也絕不會完全熄滅;因為聖靈是我們被收養的憑據和印記,因為上帝的收養是沒有後悔的,正如保羅所說(羅馬書 11:29)。因此,說義人退後並偏離正道似乎是荒謬的。約翰的那段話眾所周知——如果他們是屬我們的,他們就會與我們同在(約翰一書 2:19),但因為他們已經離開,那種背離充分證明他們從未是屬我們的。但我們必須在這裡注意,這裡所稱的義,只是外表而非根基:因為一旦重生的靈開始興盛,正如我所說,它就會永遠存在。我們有時會看到人們以驚人的熱情投入到敬拜上帝中,並被催促去促進祂的榮耀,甚至超越最優秀的人;我們確實會看到這一點,但保羅說,上帝認識那些屬祂的人(提摩太後書 2:19)。因此,上帝在這裡以義的名義稱讚那些在人面前值得稱讚的美德,即使它們不是源於純潔的泉源,這並不奇怪。因此,我們經常看到義人被疏遠,並偏離正道。那麼,這段經文應該激勵我們不斷地向上帝祈求堅忍的靈,因為我們傾向於犯罪,除非上帝堅固我們,否則我們就會像水一樣立即流向不同的方向。因此,當我們看到義人自己偏離正道時,讓我們引導並確信我們自己信心的堅定,只是我們的信心必須建立在聖靈的幫助上,而不是我們自己。同時,我們看到基督說這段話並非徒然:"""那些堅持到底的人是蒙福的,(馬太福音 24:13,) 因為許多人在他們的道路中途跌倒,或者逆轉他們的腳步,背棄了上帝。
現在我們必須仔細注意接下來的內容,他的義將不被記念,因為有些人想與上帝討價還價,如果他們一時追求虔誠,那就可以被考慮並對他們有利。但我們聽到上帝的宣告,對於背道者,他們所有的義將不被記念。當上帝表明除非我們堅持到底,即使是我們事業的目標,否則我們所達到的一切都是無用的,我們就沒有理由自滿於懶惰和安全。他用最清楚的言語說,如果他跌倒,或退縮,或偏離他的義而犯罪。我們必須勤奮地記住這一點,因為我們知道即使是最好的人也常常跌倒;但這裡所指的跌倒,是指任何一個人將自己投向不虔誠:因此,犯罪就是完全投身於不虔誠;正如約翰說,那些由上帝的靈重生的人不犯罪,(約翰一書 3:9,) 他是指,不沉迷於罪,即使他們仍然生活在許多軟弱和過失之中:正如保羅也說,罪住在我們裡面,但並不作王。(羅馬書 6:12。) 因此,犯罪就是將自己交給罪。但上帝說,我將放置,或為了放置,或如果我已經放置,一個絆腳石在他面前。這裡的懲罰被稱為絆腳石,當上帝向背道者展示他的報復時。雖然絆腳石也可以被稱為實際的告誡,正如俗語所說;但因為那太牽強了,我簡單地接受它,如果義人偏離了:但我將給予他應得的報應,他將死亡,因為你沒有告誡他:他將死在他的不義中:我這樣斷句,因為在我看來,解釋者不恰當地將——他將死亡,和——他將死在他的不義中——混為一談。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威脅再次重複,即所有放棄職責的先知在上帝面前都是有罪的,因為他們的懶惰與背信棄義沒有太大區別:因為上帝認為他們配得上最高的榮譽,因為他將靈魂託付給他們,正如我們所說,他認為這些靈魂是如此寶貴。但如果他們拒絕了託付給他們的這份信任,我們看到他們不僅對人造成傷害,而且對上帝也不感恩;他們的怠惰不僅與背信棄義結合,而且與褻瀆結合,因為他們允許撒旦從上帝那裡奪走屬於他的東西。就像任何守望者放棄他的崗位並將其出賣給敵人一樣;因為當他們看到一些人徘徊,另一些人背棄時,很明顯這不是由於無知,正如我們所說,而是那些被基督用他的血救贖的人暴露在撒旦的陷阱和慾望之下:因此,正如我們所說,他們的這種背叛是無可辯解的。"""
禱告
全能的上帝啊,祢任命祢教義的傳道人,祢興起他們,作為我們的守望者,條件是他們必須警惕我們的安全——求祢也讓我們專心聽從他們的教導,避免因我們自己的過錯,因錯誤和固執而遭受雙重毀滅;但如果我們碰巧迷失了方向,願我們在受到責備時立即再次變得明智,並回到正道,永不再背棄,而是堅持到底,使我們最終能享受在天堂為我們預備的永恆福樂,這一切都藉著我們的主基督。阿們。
以西結書 3:21
21 倘若你警戒義人,使他不犯罪,他就不犯罪;他因受警戒就必存活,你也救自己脫離了罪。」
我們在上次的講座中看到,牧師的職責有兩方面:他們要召集分散的羊群,並將他們聚集在羊圈中。因為人的本性傾向於犯許多錯誤,所以那些被聚集到上帝羊圈中的人,如果沒有得到加強,往往會因自己的軟弱而四處分散。因此,不斷的勸誡是必要的;因此,上帝聲稱,如果牧師因疏忽而導致義人跌倒,他們將是有罪的。他現在繼續闡述同樣的觀點,但又補充了一句——但如果義人受到勸誡,牧人就無罪。整個意思就是,因為以西結被召喚去教導,他應該專心將那些犯錯的人引回正道,並留住其他人。同時我們必須注意,那些看似已經走上正道的人,除非上帝藉著他的僕人保守他們,並敦促他們前進,否則他們每天都容易犯錯。現在接著說——
以西結書 3:22-23
22 耶和華的靈(原文是手)在那裡降在我身上。他對我說:「你起來往平原去,我要在那裡和你說話。」 23 於是我起來往平原去,不料,耶和華的榮耀正如我在迦巴魯河邊所見的一樣,停在那裡,我就俯伏於地。
上帝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戲弄他的先知,當他差遣他四處奔走,並顯然改變他的計畫時。因為教導的職責先前已加諸於這位聖人身上,但現在他被命令外出,之後上帝又命令他把自己關在家裡。因此,這種多樣性似乎像是計畫的改變,當上帝先命令他的僕人說話,然後又命令他沉默。但毫無疑問,透過這種方式,先知的權威得到了證實,因為上帝顯然掌控著他的舌頭,無論是說話還是沉默。因為儘管他被立為教師,但他仍克制自己,直到上帝指示他該說什麼。之後他被命令沉默,並順從上帝;然後當上帝指示話語,並命令他公開出去時,他才開始履行他的職責。現在,如果他一被任命就直接開始說話,可能會被指責過於輕率;但當他表現出他的熱情,卻在上帝的旨意下保持沉默時,他的教導就更具份量了。
現在我們明白上帝的手在他身上是為了什麼目的。上帝的手是指他的能力;因為那種解釋是冷淡的,正如我之前所說,將上帝的手解釋為先知職分。他因此明白,他是被上帝的秘密力量所驅動的。最後,上帝的手無非是聖靈的激動,因為先知感覺到他不是被人的力量或任何任意的衝動所推動的。因此他說,耶和華的手在我身上,他對我說,起來,出去到平原,我將在那裡與你說話。以西結不能不認為他被帶出去是為了立即向人民宣告上帝的命令。但在這個觀點上他錯了,因為,正如我們將看到的,他被帶到中間是為了立即把自己關在家裡。但在他這樣說之前,他說他出去了。我們看到他多麼順從,每當上帝差遣他時。這值得注意,因為除非上帝的呼召令我們滿意,並且我們的感官也認可,否則我們就會退縮,或者至少拖延。但先知有一個正當的藉口,根據人的判斷,可以有理由地轉身;因為上帝已經多次對他說話,但至今仍無果。但現在,儘管他至今仍懸而未決,上帝卻沒有宣告他希望他做什麼;但他還是出去了,因為上帝命令他。我們從這個例子中學到,即使事情的結果對我們來說是隱藏的,一旦上帝發出任何命令,我們就必須服從,即使我們的感官拒絕,我們也應該如此服從他,無論他何時呼召,我們都應跟隨,即使我們的行動看起來不僅徒勞無功,而且荒謬可笑。但上帝對他說話並非徒勞,當他以榮耀顯現時,因為上帝榮光的顯現應該使一個聖人滿足,即使所有其他事情都失敗了。他看見上帝的榮光,彷彿在迦巴魯河邊;由此我們推斷,異象並非固定在任何特定的地方。因此,上帝曾一次在河岸上向他的僕人顯現,然後又在平原上。至於他說他俯伏在地,我之前已經解釋過他的意思。這必然會發生,那些對上帝懷有嚴肅敬畏之心的信徒,應該懼怕他的顯現。不敬虔的人也被迫敬畏上帝,但之後他們變得剛硬,儘管他們幾乎變得毫無生氣,隨之而來的麻木卻熄滅了所有的感覺。但信徒因上帝顯現而感到的敬畏是與崇敬結合在一起的。因此,以西結也俯伏在地,直到聖靈將他扶起才再次站立,正如後面所說的。
以西結書 3:24
24 靈就進入我裡面,使我站起來。耶和華對我說:「你進房屋去,將門關上。
以西結在這裡證實了我所說的:每當信徒看到上帝的榮耀而感到恐懼時,除非主以祂的力量扶持他們,否則他們無法集中精神。但這種狀態對先知來說是獨特的,因為當他感覺到上帝的靈在他心中活著並蓬勃發展時,他應該承認自己彷彿已死。因此,這旨在堅固他,因為聖靈使他從死亡狀態恢復到生命:因此他說,聖靈來了。總之,正如靈魂賦予人生命一樣,上帝的靈在人裡面是一種超自然的生命。我們以人的方式生活,因為一種美德被植入我們的靈魂中,它擁有自己的能力。因為在靈魂中是智慧、意志和感覺的所在地,它將其活力散佈到所有成員中。但靈魂注入身體的生命只是屬世的,而上帝的靈卻超自然地賦予生命。這種區別必須堅持,因為世俗之人只誇耀外表,正如他們所說的——也就是說,外在的輝煌,那不過是個面具:所以他們竭盡全力頌揚自由意志和我們的自然能力,因為他們從未嘗過這裡所提到的超自然生命是什麼。以西結確實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被上帝的靈充滿,以便他能勝任先知職務,但這對信徒的屬靈生命來說是普遍的。
他接著說,他被扶起來站立,因為他原來是俯伏在地,正如我所說,若非神力扶持,他連一根手指都動不了。之後他敘述了上帝的命令,這命令似乎有些荒謬。因為上帝為何任命以西結為先知,除非是為了讓他專心教導呢?但現在祂卻命令他不僅要休息,甚至要隱藏在家中。他使用「隱藏」這個詞,彷彿在說,像個囚犯一樣待在家裡。如果他是一個普通人,他可以自由出入,但現在既然上帝命令他擔任先知職務,他卻被囚禁了。但這一切都與他的使命相悖。然而,首先,上帝希望考驗祂僕人的順服;然後祂希望特別地越來越堅固他的呼召,因為這不是一般的堅固,因為儘管先知擁有非凡的美德,但他並沒有貿然行動,而是待在家中,成為一個自願的囚犯,因為上帝如此喜悅。因此,全體人民都可以知道先知並非輕率行事,也不是出於任何一時的衝動,因為他經常奉上帝的命令保持沉默。之後接著說——
以西結書 3:25-26
25 人子啊,人必用繩索捆綁你,你就不能出去在他們中間來往。 26 我必使你的舌頭貼住上膛,以致你啞口,不能作責備他們的人;他們原是悖逆之家。
現在,上帝解釋了他為何希望先知暫時停止工作,像啞巴一樣待在家裡的原因。他說,他們已經用繩索捆綁了你。那些將這段經文作比喻解釋的人認為,這並非不恰當,就好像說,百姓的悖逆阻礙了以西結履行職責,就像他被繩索捆綁一樣。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這一點,我們可以回想保羅對哥林多人所說的話(哥林多後書 6:11),即他被束縛,因為他的教導無法進入他們的心中,也無法滲透到他們的靈魂。「哥林多人哪,我們的口向你們是張開的,我們的心是寬宏的。」他說,這就是說,就我而言,我已準備好忠實地為你們付出我的勞動:但你們的心卻是狹窄的。因此,既然人們因自己的墮落而阻礙了教義的傳播,使上帝的僕人陷入困境,那麼將那些不願受教者的惡意比作捆綁忠實教師的繩索,使他們無法自由履行職責,這是完全合理的。然而,如果有人更喜歡嚴格地按字面意思理解這裡所說的,那麼這句話必須這樣理解:以色列人尚未準備好接受教導,因為如果先知立即傳達上帝的命令,他們就會像那些會對他動手並用繩索捆綁他的狂暴之人一樣。這種解釋也非常恰當,因此我們可以在兩者之間自由選擇。但就總體主旨而言,上帝的意圖絕不模糊,即先知不應介意,如果他暫時看似無用,沒有聽眾或合適的門徒。我們看到,這是為了安慰先知,使他不至於抱怨或介意上帝希望他「待在家裡」,因為合適的時機尚未到來,就好像說:「如果你現在急於行動,你會遇到狂暴的人,他們會立刻衝向你並用繩索捆綁你。因此,既然你看到他們尚未準備好學習,請稍等片刻,直到我為你預備他們的耳朵,使他們能夠聽從你;或者至少,為了使他們更加無可推諉,我會差遣你;同時,儘管他們仍然悖逆,但他們無法暴力地反抗你,無論他們是否願意,他們都將被迫聽從從我口中發出的命令。」他隨後會詳細證實這一點,正如我們將看到的。
但他現在又補充說,我必使你的舌頭緊貼上膛——或我必使你的舌頭黏在上膛——你必啞口,不能作責備他們的人,因為他們是悖逆之家。上帝將他歸因於以色列人的,現在轉移到自己身上。他曾說,他們必用繩索捆綁你:他現在說,我必使你的舌頭緊貼上膛。但這兩件事很容易調和,因為事實上,以色列人因他們的放縱而拒絕了預言,上帝因此剝奪了他們這項益處,因為他看到他們不配得到它。但這段經文表明,當所有預言都停止,聽道的機會被剝奪時,這是上帝報應的徵兆。因為正如上帝藉著他的教導向我們發光,我們因此得到了他父愛恩典和眷顧的確切保證,"""所以,當教誨被撤回時,就好像上帝掩面不顧我們,甚至轉身背對我們。因此,我們必須思考這裡所說的——因為以色列家悖逆:所以先知緘默,不教導那些不敬虔的人。因此,當上帝看到他正在與愚蠢和聾子打交道時,他就會停止;但不是在他們第一次使他厭倦時,因為他寧願與人的忘恩負義作鬥爭,從不停止,正如我們在耶利米書中看到的,清晨起來,甚至在夜間也守望; (耶利米書 7:2; 耶利米書 11:7; 耶利米書 35:14; 詩篇 74:9;) 他從不停止呼喚那些遲鈍和懶惰的人,甚至那些完全悖逆的人:但最終,當他看到他無法通過長期的忍耐成功時,他就會收回他的教誨,正如我們所說的。因此,教會抱怨它缺乏先知,並將這種屠殺視為上帝憤怒的極端標誌:「我們看不到我們的標誌,先知也不在我們中間出現。」他們以此方式理解他們與上帝疏遠了,當上帝不通過先知讓他們嘗到他的良善時,他們就沒有任何安慰了。不敬虔的人確實希望如此,因為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比不斷聽到上帝的呼喊更麻煩的了。因此,他們盡其所能尋找藏身之處,並認為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比在他們的惡習中麻木不仁,對一切責備的聲音充耳不聞更好的了;但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比這更具破壞性了,因為上帝將自己呈現為一位治療我們疾病的醫生,同時他勸告我們要有智慧。但當他沉默時,他就像拋棄我們一樣,任由我們毀滅,因此我說沒有什麼比當我們耳邊沒有任何責備的聲音,而是被甜言蜜語奉承時更具破壞性了,因為這樣撒旦就剝奪了我們的感官,這是他最終的毒害,當他用他的甜言蜜語如此安撫我們,以至於所有可能動搖我們安全的責備都完全停止了。現在接著是:—
以西結書 3:27
27 但我對你說話的時候,必使你開口,你就要對他們說:『主耶和華如此說。』聽的可以聽,不聽的任他不聽,因為他們是悖逆之家。」
沉默之後,上帝藉著他希望用什麼命令來教導他的僕人,即那些會激怒百姓的命令,正如我們之前所見。因此,他的使命是令人憎惡的,因為先知以這種侮辱開始——「如果你們願意聽,就聽;如果不然,我也不關心。」那些被派作使者的人通常被命令嘗試是否能透過禮貌友好的談話來安撫他們所要處理的人。但上帝在這裡採取了完全相反的方法。因為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呢?聽的可以聽,不聽的可以不聽?即,讓以色列人明白,先知被派到他們那裡,並不是因為他們有任何希望再次變得明智,因為他們已經透過足夠多的實驗證明他們是完全絕望的:但主派遣先知,是為了進一步打擊和傷害他們,並最終給予致命一擊。現在,我們看到先知先前所提出的得到了證實,即教導的職責是吩咐給他的,並不是因為他的勞動對普通百姓有用和有益,而是為了激怒以色列人,使他們發狂,如果他們不願意再次變得明智,他就會擊碎他們,如果他們不肯屈服,如果他們拒絕他,他就會在上帝面前控告他們,上帝將是他們的審判者,同時先知教導的過程將是自由的,無論他們多麼頑固地抵抗。現在我們明白了先知的意圖。因此,我們也收集到我最近提到的一點:上帝以各種方式對待被棄絕的人。有時他使他們是否可治癒變得可疑,並為他們指定先知,勸告他們悔改。但當他看到他們忘恩負義地埋葬了所有的光,然後他剝奪了他們所有的教義;之後它再次閃耀:最終其他更濃的黑暗接踵而至:因此,只要救贖的教義照耀著我們,我們就趕快,免得上帝使我們所有的思想和感官變暗,並剝奪我們那獨特的益處,當他父愛的形象銘刻在我們身上時,正如我們所說。我們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