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林多後書 13

 



13:1 這是我第三次要到你們那裡去。「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要定準。」

13:2 我從前說過,如今不在你們那裡又說,正如我第二次見你們的時候所說的一樣,就是對那犯了罪的和其餘的人說:「我若再來,必不寬容。」

13:3 你們既然尋求基督在我裡面說話的憑據,我必不寬容。因為,基督在你們身上不是軟弱的,在你們裡面是有大能的。

13:4 他因軟弱被釘在十字架上,卻因 神的大能仍然活著。我們也是這樣同他軟弱,但因 神向你們所顯的大能,也必與他同活。


1. 這將是第三次。他繼續進一步斥責他所說的那些人的傲慢,其中一些人生活放蕩不羈,另一些人則彼此爭鬥不休,對他的斥責毫不在意。因為他的話語並非針對整個教會團體,而是針對其中某些病態和半腐爛的成員。因此,他現在更自由地使用嚴厲的語氣,因為他要處理的是特定的個人,而不是全體人民,此外,他面對的是這樣的人,他意識到用仁慈和溫和的補救措施對他們沒有好處。在他們中間待了一年半之後(使徒行傳 18:11),他第二次拜訪了他們。現在他預先警告他們,他將第三次來到他們那裡,他說他三次來到他們那裡將作為三個見證。他引用了關於見證人權威的法律;不是按照字面意義,而是通過變通,943 或類比,將其應用於他的特定目的。


「法律的宣告,」他說,「是我們必須依賴兩三個見證人的證詞來結束爭議。」944(申命記 19:15。)


因為「確立」這個詞意味著對某件事做出裁決,以便爭執可以停止。「我,確實,只是一個人,但第三次來的時候,我將擁有三個見證人的權威,或者說,我三次的到來將作為三個見證。」因為為他們的福祉和堅持所做的三次努力,在三個不同的場合進行了考驗,完全可以合理地被視為等同於三個人。


2. 我以前告訴過你們,現在又預先告訴你們。他曾多次向他們發出的友好和愉快的勸告,都沒有任何益處。因此,他採取了更嚴厲的補救措施,他之前在場時曾用言語威脅過他們。當我們看到他如此嚴格地行事時,我們無需懷疑他們是驚人地難以管教和固執;因為從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本來準備表現出多麼溫和和不懈的耐心。然而,正如一個好父母會寬恕和忍受許多事情一樣,一個愚蠢的父母,一個不真正關心孩子福祉的父母,會在需要時忽視使用嚴厲手段,並將嚴格與溫和結合起來。我們很清楚,沒有什麼比過度放縱更有害的了 945 因此,當我們可以安全地這樣做時,讓我們使用溫和,而且是莊重和適當的:當必要時,讓我們採取更嚴厲的行動。


然而,有人問,為什麼使徒會如此公開地揭露個人的特定過錯,以至於幾乎是指名道姓?我回答說,如果這些罪行是隱藏的,他絕不會這樣做,但由於這些罪行對所有人都是顯而易見的,並且是眾所周知的,以至於提供了有害的榜樣,因此他有必要不寬恕公開醜聞的製造者。946


其次,有人問,他威脅要對他們施加什麼樣的懲罰,因為他幾乎無法用言語更嚴厲地懲罰他們。我毫不懷疑他的意思是,他將通過逐出教會來懲罰他們。因為還有什麼比被從基督的身體中剪除,被逐出神的國度,並被交給撒旦毀滅(哥林多前書 5:5),除非你悔改,更令人恐懼的呢?


3. 既然你們尋求證據,這些話可以有雙重含義。第一種是:「既然你們想試探我,看我是憑自己說話,還是基督藉著我說話;」而金口約翰和安波羅修就是這樣解釋的。然而,我更傾向於理解他是在宣告,"""他所關心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基督,當他的權威受到貶損時——當他的勸誡被輕視時,基督的耐心就受到了考驗。「是基督藉著我說話;因此,當你們抨擊我的教義時,你們所傷害的不是我,而是他。」


然而,有人會這樣反駁:「什麼!一個人一旦自誇說他有基督作為他的權威,他的教義就會免於一切調查嗎?又有哪個假先知不會這樣自誇呢?那麼,真理與謬誤之間有什麼區別呢?在這種情況下,那條誡命又將如何呢:


試驗那些靈,看他們是否出於神。」(約翰一書 4:1。)


保羅預料到所有這類反對意見,他說基督藉著他的事工在他們裡面有效地工作。因為這兩句話,「基督在我裡面說話」和「他在你們裡面大有能力,並不軟弱」,必須聯繫起來閱讀,其意義是:「基督藉著我的教義向你們施展他的能力,已經宣告他藉著我的口說話,所以你們沒有藉口說自己無知。」


我們看到,他不僅僅是口頭誇耀,而是實際證明基督在他裡面說話,他在要求哥林多人相信他之前,先說服了他們。那麼,無論誰在教會中說話,無論他為自己聲稱什麼頭銜,都可以對他的教義進行查問,直到基督在他裡面顯現出來,這樣,判斷的就不是基督,而是那個人。然而,當顯然是神的道被宣揚時,保羅所說的話就成立了——不相信的不是人,而是神自己 947 摩西也同樣自信地說。(民數記 16:11。)


我們算什麼——我和亞倫?你們是在試探神。


同樣地,以賽亞說:你們使人憂傷還不夠嗎,

除非你們也使我的神憂傷?(以賽亞書 7:13。)


因為當已經清楚表明是神的僕人在說話,並且他忠實地履行職責時,就沒有更多的推諉餘地了。我回到保羅。由於他在哥林多人的事工已經如此明確地得到證實,因為主已經公開顯現自己,所以如果他對遇到的抵制感到如此不滿,也就不足為奇了。確實有充分的理由 948 他可以像他所做的那樣,將他們是反叛基督的指責反駁回去。


4. 因為他雖然被釘十字架。他特別有意地談到基督的降卑,目的是間接地暗示 949,在他身上沒有什麼是被輕視的,除了他們也會準備在基督自己身上輕視的,因為他虛己,甚至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 2:8。)


然而,他同時也表明,在基督 950 身上輕視十字架的降卑是多麼荒謬,因為它與他復活的無與倫比的榮耀結合在一起。「基督在你們眼中會因此而減少嗎,因為他在死時顯出軟弱的跡象,彷彿他復活後所過的天上生命,不是他神聖能力的明確標誌?」因為正如這裡的「肉體」一詞指的是基督的人性 951,所以這裡的「神」一詞指的是他的神性。


然而,這裡產生一個問題——基督是否承受了這樣的軟弱,以至於他被迫違背自己的意願;因為我們因軟弱而受苦,是出於被迫,而不是出於自己的選擇。由於古代的亞流派濫用這個藉口來有效地反對基督的神性,正統教父們對此的解釋是——這是按著旨意成就的,因為基督如此渴望,而不是因為他受到任何必然性的約束。這個答案是真實的,只要它被正確理解。然而,有些人錯誤地將這個旨意擴展到基督的人性意志——彷彿這不是他本性的條件,"""但這是一種違背他本性的允許。例如,他們說:「他的死,並非因為他的人性本來就該死,而是出於預定,因為他選擇去死。」我確實承認,他死了,因為他選擇如此;但這種選擇從何而來呢?不就是因為他自願穿上了必死的本性嗎?952 然而,如果我們讓基督的人性與我們如此不同,我們信仰的主要支柱就會被推翻。因此,我們應當這樣理解——基督受苦是出於預定,而非被迫,因為他本有神的形像,可以免除這種必要性,但儘管如此,他卻因軟弱而受苦,因為他虛己(腓立比書 2:6)。


我們在他裡面是軟弱的。這裡「在基督裡軟弱」的意思是分擔基督的軟弱。因此,他使自己的軟弱變得榮耀,因為在其中他與基督相符,他不再因與神的兒子共同的恥辱而退縮;但同時,他說他將效法基督的榜樣對待他們。「我也將在脫離軟弱之後,分擔基督的生命。」953 他將軟弱與生命對立,因此,他將此詞理解為一種繁榮且充滿榮譽的狀態。954 「對你們」這個子句也可以與神的能力聯繫起來,但這並不重要,因為其意義始終不變——當哥林多人開始正確判斷時,他們會對保羅身上神的能力抱持尊敬和榮譽的看法,並且不再輕視外在的軟弱。


13:5 你們總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沒有,也要自己試驗。豈不知你們若不是可棄絕的,就有耶穌基督在你們心裡嗎?

13:6 我卻盼望你們曉得,我們不是可棄絕的人。

13:7 我們求 神,叫你們一件惡事都不做;這不是要顯明我們是蒙悅納的,是要你們行事端正,任憑人看我們是被棄絕的吧!

13:8 我們凡事不能敵擋真理,只能扶助真理。

13:9 即使我們軟弱,你們剛強,我們也歡喜;並且我們所求的,就是你們作完全人。


5. 你們自己試驗。他證實了他先前所說的——基督的能力在他的事奉中公開顯現。因為他讓他們判斷這件事,只要他們深入內心,承認他們從他那裡得到了什麼。首先,既然只有一位基督,那麼基督就必須同樣地住在傳道人和信徒心中。現在,既然他住在信徒心中,他怎能否認他住在傳道人心中呢?955 再者,他已在保羅的傳道中顯明了他的能力,其方式是,如果哥林多人不是完全愚蠢,這能力對他們來說就不再是可疑或模糊的了。956 因為,他們的信心從何而來?基督從何而來?總之,他們的一切從何而來?因此,他們被要求審視自己是很有道理的,這樣他們就可以在那裡發現他們所輕視的未知事物。只有當一位傳道人能夠向他所教導的人的良心呼籲,如果他們有任何基督的成分和真誠的虔誠,他們就會被迫承認他的忠誠時,他才能對他的教義的認可有真實而充分的保證。我們現在明白了保羅的目的。


然而,這段經文在兩方面值得特別注意。首先,它顯示了957信徒的信心與傳道人的講道之間的關係——前者是產生和生出的母親,後者是不應忘記其起源的女兒。958 其次,它證明了信心的確據,索邦的詭辯家們在這方面使我們動搖,甚至完全從人們的心中根除了它。他們指責所有確信自己是基督的肢體並有他住在他們裡面的人是魯莽的,因為他們命令我們滿足於他們所謂的「道德推測」959——也就是說,僅僅是一種意見960,這樣我們的良心就一直處於懸而未決和困惑的狀態。但保羅在這裡說什麼呢?他宣稱,所有懷疑自己是否信奉基督並是祂身體一部分的人都是不蒙悅納的。因此,讓我們認為只有那種使我們安全地安息在上帝的恩惠中,沒有動搖的意見,而是有堅定不移的確據的信心,才是正確的信心。


除非你們在任何方面都是不蒙悅納的。他以一種方式給了他們選擇,他們是寧願不蒙悅納,也不願為他的事奉作證;因為他沒有給他們其他選擇,要麼尊重他的使徒職分,要麼承認他們是不蒙悅納的。因為,毫無疑問,他們的信心是建立在他的教義上的,他們沒有從他那裡接受的基督,也沒有他傳給他們的福音,所以他們試圖將他們救恩的任何部分與他的讚美分開是徒勞的。


6. 我希望你們會知道 他在沉浸於這種自信的信念中時,更加迫切地催促他們——他不會被哥林多人拒絕。有兩件事是必要的——他們要麼將使徒應有的榮譽歸給保羅,要麼譴責自己不信,並承認他們沒有教會。然而,他通過使用「我希望」這個表達來緩和這句話的嚴厲性;但其方式是更好地提醒他們他們的職責;因為辜負對我們正直的期望是極其殘酷的。「我希望,」他說,「當你們恢復理智時,你們會知道。」然而,他在這第二句中明智地沒有提及自己,而是呼籲他們思考上帝的恩惠,這些恩惠使他們與眾不同;甚至,他將他們的救恩置於他的權威之上。


7. 我在上帝面前渴望。他再次聲明,他對自己的榮譽毫無關心,但只是渴望促進他們的利益。因為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比剝奪自己從他的教義中獲得的利益更不可取的了——正如他們因驕傲和輕蔑而開始做的那樣。「至於我自己,」他說,「對於我在世人中的名聲,我並不關心。我唯一擔心的是,你們會得罪上帝。不僅如此,我準備好成為一個被棄絕的人,只要你們沒有任何過錯。」「我是一個被棄絕的人,」他說,「在世人的判斷中,他們常常拒絕那些值得最高榮譽的人。」961 同時,介詞「as」並非多餘。因為它與他其他地方所說的相符——「如同欺騙人的,卻是誠實的。」(哥林多後書 6:8)。這確實是真正的規則——牧師不顧及自己,應當專心致力於教會的造就。他應當關心自己的名聲,只要他認為這有助於公共利益。他應當準備好對此漠不關心,只要他這樣做不會損害公共利益。


8. 因為我們什麼都不能做:也就是說——「我並不尋求或渴望任何其他權力,除了主賜予我的,以便我能促進真理。對於假使徒來說,只要他們有權力,一切都一樣;他們不關心利用他們的權力來促進善事。」簡而言之,他捍衛並維護他事奉的榮譽,只要它與上帝的真理相關。「這對我來說有什麼關係?因為除非我旨在促進真理,否則我所聲稱的一切權力都將是虛假和毫無根據的。然而,如果我將我所擁有的一切都用於促進真理,那麼我並不是在考慮自己的利益。現在,當教義的權威安全無虞,真理未受損害時,我就擁有了我所渴望的。因此,如此激烈地爭辯,我並非出於對我個人獨有的考慮。」然而,通過這種考慮,他暗示,那個只為真理而戰鬥和勞苦的人,如果情況需要,即使在世人眼中被視為被棄絕的人,也不會介意,只要這不干擾上帝的榮耀、教會的造就和純正教義的權威。


這段經文必須仔細觀察,因為它限制了教會牧師應有的權力,並確定了其適當的界限——他們是真理的僕人。天主教徒大聲告訴我們,經上說:

聽你們的就是聽我;

輕視你們的就是輕視我,(路加福音 10:16);


同樣:

要順從那些領導你們的人,(希伯來書 13:17);


他們以此為藉口,為自己爭取最大的自由,以至於篡奪無限的統治權,而他們同時是真理的公開和不共戴天的敵人,並竭盡所能地破壞真理。為了揭露這種厚顏無恥,保羅的這句話就足夠了——它宣稱他們自己必須服從真理。962


9. 因為,我們歡喜。要麼將因果連詞 γὰρ (因為) 理解為「因此」;要麼它是他為何不拒絕被視為被棄絕者的第二個原因——為了他們,並為了他們的利益。讀者可以選擇任何一個,因為這並不重要。963 當他說「只要你們剛強,我樂意被算為軟弱」時,這些詞語之間存在對立——但意義上沒有;因為這裡的軟弱,如同以前一樣 (哥林多後書 13:4),意味著輕蔑。另一方面,他指的是哥林多人如果充滿上帝的能力和恩典,就會剛強。


這也,他現在再次重複,他已經多次聲明,他是出於必要——而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比他們所希望的更嚴厲;而且,通過這種方式,964 他也寬容了他們,這樣他就不必在與他們同在時被迫採取更嚴厲的措施。"""


他所說的完美,在於所有成員的適當比例和良好狀況。現在965他暗指那些優秀的醫生,他們治療特定疾病的方式不會在任何部分損害身體;966而且,由於他關心確保這種性質的完美,他說,因此,他預防了訴諸更嚴厲措施的必要性。967因為我們看到,那些起初畏縮於輕微疼痛或貼膏帶來的不適感的人,最終被迫忍受燒灼或截肢的折磨,而且,在這種情況下,結果極其可疑。968"""


13:10 所以,我不在你們那裡的時候,把這話寫給你們,好叫我見你們的時候,不用照主所給我的權柄嚴厲地待你們。這權柄原是為造就人,並不是為敗壞人。

13:11 還有末了的話:願弟兄們都喜樂。要作完全人;要受安慰;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仁愛和平的 神必常與你們同在。

13:12 你們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

13:13 眾聖徒都問你們安。

13:14 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 神的慈愛、聖靈的感動常與你們眾人同在!


10. 根據權力。首先,他以神的權威來武裝他所說的嚴厲,使它不至於顯得是無閃電的雷聲,或輕率激動的攻擊。970 再者,他讓他們知道,他寧願將他的權力用於另一個目的,即促進他們的造就,這是它特別設計的目的。「我不會輕率地訴諸殘酷的補救措施,我也不會放縱我的激情,而只會執行主賜予我的使命。」


當他談到賜予他造就而非毀滅的權力時,他使用這些詞語的目的與他之前在哥林多後書 10:8 中所做的有些不同。因為在那段經文中,福音因其所帶來的益處而受到稱讚——因為對我們有利的事物通常是令人愉快的,並且被我們欣然接受。然而,在這裡,他只是想聲明,儘管他可以公正地對哥林多人施加嚴厲的打擊,但他更傾向於為他們的益處而非毀滅行使他的權力——前者是其應有的目的。因為正如福音本身是神拯救的大能(羅馬書 1:16),是叫人活的香氣(哥林多後書 2:15, 16),但在偶然的情況下,卻是叫人死的香氣;同樣,賦予福音事奉者的權柄,也應該對聽者有益。如果,另一方面,它導致他們的定罪,那與其本質相悖。因此,其含義是:「不要因自己的過錯,讓神為救恩所命定的事轉為你的毀滅。」同時,使徒以他的榜樣告誡所有牧師,他們應該如何限制他們權力的使用。


11. 最後,弟兄們。他緩和了整封書信中所有尖銳的言辭,因為他不想讓他們的心處於激怒的狀態,971 而是想安撫他們。因為只有當責備以某種方式用蜜調味時,它們才會有益,這樣聽者如果可能的話,會以愉悅的心情接受它們。同時,他似乎從少數患病的人 972 轉向整個教會。因此他聲明,他旨在促進教會的完善,並渴望教會的安慰。


同心合意,和平相處,這兩個詞表達了兩種不同的事物;因為一個源於另一個。前者指思想上的一致;後者指仁慈和心靈的結合。


願賜平安的神。他加上這句話,是為了讓他的勸勉對他們更有份量,但同時,他也暗示,如果我們彼此培養和平,神就會與我們同在;但那些彼此不和的人,則遠離他。973 因為哪裡有爭吵和紛爭,哪裡就肯定有魔鬼掌權。


光明和黑暗有什麼相通呢?(哥林多後書 6.14。)


他稱他為平安和慈愛的神,因為他向我們推薦了平安和慈愛,因為他愛它們,並且是它們的作者。這裡提到的親吻,我們在前面兩封書信中已經談過了。


14. 願主耶穌的恩惠。他以一個禱告結束這封書信,其中包含三句話,其中包含了我們救恩的總和。首先,他為他們祈求基督的恩惠;其次,神的愛;第三,聖靈的交通。恩惠一詞在這裡並非指不配得的恩典,而是轉喻地指救贖的全部益處。然而,這裡的順序似乎顛倒了,因為神的愛被放在第二位,而它卻是那恩惠的源頭,因此它在順序上是第一位的。我回答說,聖經中詞語的排列並非總是那麼精確;但同時,這個順序也符合教義的普遍形式,這記載在聖經中——


當我們與上帝為敵時,

我們藉著他兒子的死與他和好,(羅馬書 5:10,)


儘管聖經習慣以兩種方式談論此事。因為它有時會宣告我從保羅那裡引用的話——在我們藉著基督和好之前,我們與上帝之間存在敵意。另一方面,我們聽到約翰說——


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等等。(約翰福音 3:16。)


這些陳述表面上是相反的;但它們很容易調和;因為在一個情況下我們看向上帝,在另一個情況下我們看向我們自己。因為上帝,就他本身而言,在創世之前就愛我們,並且除了這個原因之外,沒有其他原因救贖我們——因為他愛我們。至於我們,另一方面,正如我們在自己身上除了憤怒的原因,即罪之外,看不到任何東西,我們就無法在沒有中保的情況下領會上帝對我們的愛。因此,就我們而言,愛的開始是來自基督的恩典。根據前一種觀點,如果保羅將上帝的愛置於基督的恩典之前,或者換句話說,將原因置於結果之前,那麼他的表達方式就不恰當了;但根據後一種觀點,從基督的恩典開始是合適的安排,基督的恩典是上帝將我們收納為他的兒子,並以他的愛榮耀我們的原因,而在此之前,他因罪而憎恨和厭惡我們。


聖靈的團契被添加,因為只有在他的引導下,我們才能擁有基督和他的所有益處。然而,他似乎同時暗示了恩賜的多樣性,他曾在別處提及,(哥林多後書 12:11;) 因為上帝並非以分離的方式將聖靈賜給每個人,而是按照恩典的尺度分配給每個人,使教會的成員藉著彼此互相參與,可以培養合一。

歌林多後書 13 歌林多後書 13 Reviewed by 神的應許與盼望 on 10月 13, 2025 Rating: 5